欢迎访问孟村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沧州频道>>孟村>>医疗教育

退休老人自办小报二十载

http://www.hebei.com.cn 2015-04-21 13:46 长城网

  在孟村有这么一个老年群体,他们退而不休,与笔墨共舞,办起了《园丁余辉》小报;他们不要报酬,默默奉献二十春秋刊出211期(月刊),文字达150余万,谱写了银发族的一曲壮歌。

  提起《园丁余辉》还得从1995年说起,孟村离休干部赵云正和退休教师白海滨、刘建华闲聊时发现,教师退休后存在缺书少报的现象,便萌发了办小报的意向,向当时的文教局领导汇报,局长认为不错,既减轻文教局负担,又弥补退休教师缺书少报的不足,当时就拍板,小报定名为《园丁余辉》。

  克服“三无”义务办报

  赵云正、白海滨和刘建华三人在没有办公经费,没有办公室,没有经验的“三无”情况下,克服了不少的困难,坚持办报。1995年,既没有创刊号又没有创刊词的《园丁余辉》小报和群众见面了,小报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这些老同志们一干就是二十个春秋,期间,办报人员换了几茬,但义务办报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却传承了下来。

  提起办报的这些老同志,就凭着一颗执著之心,没黑没白,无怨无悔,一笔一画撰写文章,冷了喝口热水暖暖身子,跺跺脚驱赶寒冷;热了用凉水冲冲脸凉爽下,继续修改文章,如在拼版、校对、发行小报时,便集中到一家工作,最后吃在一家,有时太累了,就喝点酒乐和乐和,他们自己打趣地说:“咱们是蛤蟆洗腚臀儿,乐和一时算一时。”

  有一次,张树魁、刘景文、于炳臣三人在茶庄校稿,正叫丁清和碰见,他顺口说:“三个教书匠,聚集在茶庄,品茶做学问,挥笔著华章。”就四句话,把他们忙碌的身影描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就成了艰苦办报的佐证。

  办报期间,这些老同志也曾遭遇一些家庭变故:如刘金月打针吃药,带病坚持把一篇长篇报道写完;白海滨被电老虎夺走儿子和儿媳的生命;于炳臣的老伴儿死在手术台上……面对这些不幸,他们擦掉泪水,在很短的时间内摆脱悲痛重新回到他们这个没人过问的岗位,为广大退休教师办好这份《园丁余辉》。

  报纸增版赠阅增量

  《园丁余辉》相当一部分稿件都由通讯员供稿,很多通讯员也因陋就简,用废纸代替稿纸:孙连彬用广告纸写过文章,农民诗人丁清和曾用医生处方笺写过诗歌,这事说起来好似笑话,但却是事实。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也没有影响他们的写作情绪,照常写出不少的好诗歌好文章。

  2008年,《园丁余辉》曾出现过稿件贫乏,人员断档的情况,三个编辑中,赵云正还不能挥笔。在这紧急关头,于炳臣接过重担,重新组建了编辑班子,新班子振作精神齐心协力,很快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两三年时间,小报扩版了,由原来的两版变成四版,内容分类了,更有看头了。如今,《园丁余辉》的赠阅量由原来的200多份发展到850份;赠阅范围遍及孟村几十个乡村;供稿通讯员也达到50多人。经过几年的努力,编辑人员写作水平逐渐提高,2014年写出了《同胞情深似海,手足义重如山》的长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在《沧州晚报》人物版上以大篇幅文章和百姓见面了。这是《园丁余辉》在办报中的新突破。

  《园丁余辉》小报虽小,但每篇文章都能体现出人间情和人间爱,群众爱读,从中学到知识,得到启发,受到感染,产生的正能量无法估量。

  采访中,几位老同志用朴实的话语告诉记者:“为社会付出就是幸福,只有常学习常付出,活得才有意义。”在《园丁余辉》的编辑人员中一直就有“生命不息,挥笔不止”的壮语,于炳臣用四句话概括了他们的办报情:春蚕至死丝方尽,老树春深更著花。义务挥笔无索取,留下墨迹乐万家。

关键词:孟村,老人,义务,自办

稿源: 长城网
责任编辑:董传辉
备案序号:冀ICP备08003586号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7*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