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沧州10月11日电(张世豪 闫岩 张志晓)1989年对于刚从衡水师专毕业的刘艳红来讲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她放弃了城里优越的条件,告别家乡,来到吴桥县最偏远的一所中学——何庄中学。
不畏艰苦条件扎根23年
此时的何庄中学校舍低矮破旧,教学设施极其简陋,三四个老师挤在一张办公桌上,没有自来水,还时常停电。
面对生活和工作的艰苦,她坦言曾经想到要放弃,但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她最终决定留下来。
刘艳红很快完成了由学生向教师的转变,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1990年,刚刚毕业一年的刘艳红就代表吴桥县参加了沧州市举办的初中政治优质课比赛并获一等奖,1991年她任教的第一届毕业班在中考中又取得了全县第一的好成绩。
至今,她已经在教师的岗位上工作了23年。
待学生比自己孩子还亲
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却对自己的孩子亏欠太多。有一次,刘艳红到一个想辍学的学生家里做家访。在她和同事耐心劝说下,这名学生终于答应继续上学。
家访结束时已是万家灯火,刘艳红猛然想起,丈夫出差了,孩子无人照顾。她急匆匆赶回家,推门一看,儿子蜷缩在沙发上睡着了,满脸的泪花,手里还拿着吃剩的方便面。
不光是个好老师还要做个好儿媳
刘艳红一直按照一个好老师、好媳妇的标准要求自己。1995年,公公得了癌症,她服侍着,直到2004年老人去世。
9年间,丈夫经常带着公公南下北上去治病,她一人扛起了全部的家务——年迈的婆婆、年幼的儿子、几亩责任田。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她学会了挑水、烧火、做农活。
9年间,为公公治病花去了十七万元,可她没有因为钱和丈夫吵过架。公公去世后,为方便照顾身体不好的婆婆,她和丈夫搬到婆婆的炕上一起睡。如今,患了脑血栓的婆婆行动更加不便,刘艳红不仅为婆婆洗衣做饭,还经常抽空陪她聊天,扶她到外面散步。村里人都说,这个婆婆真有福气,当老师的媳妇就像亲闺女。
每次回老家和同学聚会,那些已在党政机关担任要职或经商下海成家成款的同学都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怎么?还教书呢?
刘艳红总是笑着对他们说:“我喜欢当老师,我愿意当老师,我要当一辈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