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海兴当地历史学者多年文物和文献考古的研究和印证,推断沧州东部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北方重要起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大致是沿大运河-无棣沟(古黄河下游)-古沧州(无棣)港-大口河(出海口),古代的沧州(无棣)港就在海兴县小山乡和香坊乡附近的大口河西南岸。这一论断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孙继民编著的《河北经济史》中提到的古代“沧州无棣港既是中枢转运港,又是河北海运的母港”观点不谋而合。说明了包括海兴县在内的沧州东部沿海,历史上商贾云集,一派繁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座谈会上,当地学者刘立鑫、孟建华,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杜文玉,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黄正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宁欣,以及来自浙江大学教授刘进宝、《河北学刊》副主编、冯金忠博士,河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博士陈瑞青,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进宝等11位专家学者先后上台发言,武汉大学教授魏斌、河北大学杨学新以书面形式分享自己关于此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陕西师范大学的杜文玉教授根据1987年秋在海兴县大口河盐场开发工程中发现的一艘西汉早期的大型沉船推测,沧州无棣港开通的时间在至少在秦汉时期。他认为沧州无棣港在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古代(隋唐时期)丝绸最主要产区的商品出口,古代无棣港的资料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沧州乃至河北发展经济提供历史借鉴经验。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进宝得出结论:自汉代以来,沧州就是与东北亚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区,其中就有非常发达的海路和港口。据《唐会要》卷八七《漕运》记载:“永徽元年,薛大鼎为沧州刺史,界内有无棣河,隋末填废。大鼎奏开之,引鱼盐于海。”《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薛大鼎传》的记载更为详细:薛大鼎“累徙沧州。无棣渠久废塞,大鼎浚治属之海,商贾流行。由此可知,无棣港既是中枢转运港,又是河北海运的母港,在唐代就已经很发达了,并在东北亚交往或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