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吴桥新闻网 >>  吴桥>>医疗教育

吴桥2.2万农村人口享受“不出村的医疗服务”

http://cz.hebei.com.cn/wuqiao/ 2014-06-18 18:51 吴桥新闻网

  “国家的医疗卫生改革可是让俺们乡大变样了!你看,俺们乡每个村都规划了卫生室,原来仅有的5个卫生所全部升级改造成了标准化卫生室,30多名‘赤脚医生’走出了自家的堂屋,集体变成了‘公家人’,全乡39个村的2.2万农村人口都享受到了‘不出村的医疗服务’。”

  不等询问,吴桥县杨家寺乡卫生院院长孙荣刚就将该乡农村医疗卫生环境的巨大变化一股脑的道了出来。

   卫生室建到了群众家门口

  早晨不到8点,贾玉王村的王大娘迈进了村卫生室的门,一边用毛巾擦着手,一边对正在摆放药品的候医生说:“昨天晚上头不好受,一宿没睡好觉,这不起床后洗了把脸就过来了,熟门熟路的,你给俺量量血压,看看高不高……”说着撸起袖子就要量血压。候医生熟练地为王大娘量了血压,又检查了心脏:“血压稍微有些高,心脏没事,吃点降压药就行,要是不放心,下午我再帮您检查一次。”

  今年70多岁的王大娘说:“俺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子女们平常忙不在身边,放心不下我,以前总是隔段时间就带我到县医院做检查、抓药。家离县城很远,每次都得弄车动辆的,又折腾又麻烦,花费还不少。自打村儿里有了卫生室,只要几步道,就能到村卫生室,俺看病抓药很方便。有了村卫生室作保障,俺可安心多了,子女们也能放心工作了。”

  多年来,杨家寺乡的村级医疗卫生工作较为滞后,村级医疗网点严重不平衡,全乡医疗空白村有10多个,仅有的5个乡村卫生所的医疗环境也不尽人意。贾玉王村便是典型的一例,全村500多口人一直受到看病难的困扰。“现在,俺们村的卫生室真是‘鸟枪换炮’了,全村的群众都沾上光了。”王长顺大哥了呵呵地说。

  2011年7月,年仅35岁的孙荣刚受命从何庄乡卫生院到杨家寺乡卫生院任院长。他克服工作驻地与家庭距离远、交通不便,父母瘫痪在床需要照顾、孩子年幼需要关爱等重重困难,毅然奔赴工作岗位。当了解到该乡广大群众求医问药难的疾苦后,孙荣刚紧紧抓住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之机,多次向县卫生局汇报情况,提出工作建议,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孙荣刚带领一班人将全乡农村卫生室项目建设作为全年重点工作来抓,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方便群众”的原则,大力推动“一村一室”建设,最大限度地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2012年,杨家寺乡首批五个原有卫生所翻建改建工作顺利完成。标准化的卫生室成为农村的标志性建筑,基本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一应俱全,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信息化硬件,联通了新农合支付方式,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帮转诊”。“邻家”就医,让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乡村医生不再“赤脚”行医

  “俺十几年前就当医生了,以前是在自己家里给三里五村的群众看病。村卫生室建好了,俺就当上乡村医生了,再也不用在自家堂屋给人看病了,‘赤脚’多年的总俺算找到了自己的‘家’。”张集村卫生室刘医生在杨家寺乡卫生院组织的第一届乡村医生进修班上这样自我介绍。

  卫生室组建后,随之而来的是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短缺问题。孙荣刚院长首先想到了“赤脚医生”这个群体,虽然他们不属于卫生行政编制,但是当地老百姓又离不开他们的“贴身服务”。基于此,孙荣刚院长对全乡具有执业乡村医师资格的“赤脚医生”进行了筛查选拔,并发出了真诚邀请,让他们享受到了“被服务”的快乐,感觉有了新奔头。全乡30多名乡村医生一起,由“赤脚医生”集体变为了“公家人”。

  身份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待遇怎样得到保障?谈及待遇,刘医生脸上露出了笑容:“以前当赤脚医生哪有什么固定的待遇哟,转成乡村医生后,才有了固定的收入。俺们不再“靠药吃饭”,转而通过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和诊疗三个途径挣钱,不仅给药价“松了绑”,让乡村医生收入有了保障,而且比以前的收入提高了,现在,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更好地为当地父老乡亲看好病、服好务。”

  “别看俺们的卫生室不大,但基本医疗功能很全,办公设备都是新的,只要自己花点钱买几件家具就行。电脑是乡卫生院给配的,还有血压监测仪……俺们的工作环境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穿着白大褂、带着乡村医生资格证的马铁锅村杨大夫,一边忙着为乡亲看病,一边说,“在搬进卫生室之前,坐诊地点是自己的家,家庭条件有限,堂屋就是诊断室,病人要输液只能躺在我家的床上。而如今,新的卫生室专门设置了独立的观察室,病人不用再躺在我家床上输液了。”

  张集村卫生室刘医生一有空闲就会翻看一下档案橱里重点人员的健康档案,“别看这些档案建立的时间不长,但是谁家老人身体该复查了,谁家媳妇该孕检了,我们到日子就会去给人家看看”。

  焕然一新的乡村卫生室和容光焕发的乡村医生,共同成为农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县乡村医疗资源形成“共同体”

  孙荣刚院长介绍:在全乡规划设置38个村卫生室,是综合考虑卫生室服务人口、村民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情况后,进行合理规划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整合全乡医疗卫生资源,打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统一体系,实现农村“20分钟医疗服务保障圈”,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就医。按照全乡农村卫生室建设规划,2013年该乡已经着手实施第二批农村卫生室建设工作,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现在俺村有了新卫生室、新农村医生,再加上国家的新农合政策,在村卫生室看病既便宜又方便,平时生一些小病,再也不用跑很远的路去县、乡卫生院了。”杨家寺村村村民张某说。据了解,张某一家6口都办了新农合,从他们家人的病历上看, 2012年他一家人共生病26次,只有两次是在县、乡卫生院,其他都是在村卫生室,自己付的医药费,最多的一次是42.5元,最少的一次是1.35元,一共384.22元,平均每次14.7元。

  张集村刘医生说,自从村卫生室建立后,又实行了新农合报销,村民们“看病进城”的就医习惯也逐渐的改变了,病人开始从县医院和乡卫生院回流到村里,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现在俺村卫生室每月接诊病人400多人次,增加了近一倍。村卫生室“活”了起来,县、乡卫生院“减负”了许多,不再人满为患,能够腾出更多空间治疗重大疾病,提高医疗质量。

  据统计,2012年杨家寺乡卫生院人均住院消费金额为580元,就医人数与2011年相比同比减少,而农村卫生室就诊人数却明显增多,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得到强化,村卫生室“网底”作用得到巩固。

关键词:农村 医疗 卫生

稿源:
责任编辑:刘延丽

相关新闻

  领导活动 更多
  本网要闻 更多
  善行河北 更多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更多
备案序号:冀ICP备08003586号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7*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