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沧州频道>>名人名企

李洪起 发明路上的“许三多”

http://www.hebei.com.cn 2013-10-30 18:56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55岁的李洪起,高个,戴一副眼镜,很斯文。说起他最爱的发明,滔滔不绝。从1995年,第一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开始,他好似受到褒奖的学生,更加孜孜不倦。避光镜、寿孔枕、救生包……每一个都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他所有的发明都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而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这些发明能够物尽其用,方便人们的生活。生活是发明创造的源头“我老早就有发明的想法,可总觉得这个事不是谁都能干,所以只是想想。”李洪起说起自己的发明路,还有些害羞。

  但有件事鼓励了他。那时,他在新疆的一家毛纺厂上班,每天听机器轰鸣的噪音。工友们都很反感,却束手无策。李洪起计上心来,利用休息时间,做了一个消音器,并成功地用到了机器上。工友们对他大加赞扬,他不好意思地解释:“我以前是做钳工的,懂一点这方面的原理。”

  这次无心之举开启了李洪起的发明路。

  他想到做一个滤色镜,用在照相机上,这样晴天时,强光直射,人们不敢直视的太阳通过滤色镜看,也是红彤彤的,方便拍摄。他还特意给天津照相机厂打去电话,在得到认可后,他着手动工。但制作时需要把玻璃磨光、抛光,因设备有限,终未成功。

  此事并没有让李洪起退却。1993年回到沧州后,他在新华路开了一家店,经营店面之余,他仍不忘自己的发明。

  1995年,他的第一项获得国家专利的发明问世——避光镜,用于汽车夜间行驶时,降低前方车辆的照射光线,方便安全行驶。得到认可后,李洪起集资一万元生产,销量可观。

  这样的发明经历让李洪起明白了,任何一项发明都离不开生活,只有给百姓生活带来便利的发明才能被接受。只要勤动脑,人人都是发明家

  避光镜问世并得到认可,李洪起备受鼓舞。他的发明路也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在他的店面里,摆放着一摞包装盒,那是他的一项被认可并投入生产使用的发明——寿孔枕。它不仅是李洪起智慧的结晶,更是他孝心的体现。

  李洪起的母亲年轻时在纺织厂工作,常年在机器轰鸣的环境下落下了耳聋、耳鸣、失眠的毛病,他根据“耳脉通,脉脉通”的传统中医理论研制而成寿孔枕,起初是为自己的母亲专门设计,由于使用效果好,为与更多人分享,于1999年3月3日递交了专利申请,申请顺利通过。2008年,央视《夕阳红》栏目对其这项发明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0年,李洪起又关注起矿难。“2010年3月,山西王家岭矿难透水,那么多的生命瞬间消失了。”说到这,他的眼神里掠过一丝的无助,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思考,能够做些什么,帮助发生矿难时被困的人们。

  终于,矿难救生包出现了。李洪起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起它的功能:这是一块泡沫,不要小看它,关键时刻,可以当救生衣。大家都知道,人落水时,抓到一块浮板,就有生还的可能,这个救生包用的就是这个原理;这个兜可以储备食物;这里我准备安装一个探照灯……

  “是不是觉得这些发明很简单?”李洪起笑着问,记者点头。他接着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发明家,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动脑筋去想。我不懂太多的理论,这些全是靠观察生活和动脑筋想出来的。”期待更多发明用于生活

  2003年非典,高强的传染病搞得人心惶惶。李洪起亲历这些,很有感触。很快,他画出了一张图纸,并将使用原理清楚地标注。这是他的又一项发明——呼吸自动分离杀毒机,病人戴上它,可以将带有病毒的气体杀毒阻断,防止人与人之间传播。

  为了验证这个设备的可用性,他专程前往天津结核病医院咨询,此行喜忧参半。喜的是,他的构想得到认可,忧的是,因其他原因,最终未能投入生产。

  难过之后,李洪起开始思考自己的发明。虽说获得国家专利,但因资金等问题,很难转化成生产力,他有些迷茫了。

  “那就多做一些小成本的,容易操作的发明。”思考过后,李洪起重新振作,他仍向往常一样细心地观察着生活,寻找发明的闪光点。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这些有价值的发明能被更多的人认可和使用。”李洪起说。

关键词:许三多,发明,专利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沧州日报
责任编辑:董传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