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沧州频道>>教育新闻

绿色助学团队蕴含在朴素情怀中的"专业"之美

http://www.hebei.com.cn 2013-12-05 13:0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实现了“财务上的自由”,成为一名“富人”以后,来自小城泊头的几位企业家迈出了回报社会、奉献他人的第一步:在执行人李先生的带动下,他们成立了一个叫作“绿色助学NGO组织”的爱心团队,将温暖的帮助送到那些寒门女生身边。这个有着鲜明特点的团队以其严格的“门槛”、制度,以其超越了金钱层面的帮助而令人动容。

受助生聚会,大家齐唱“相亲相爱”(本报资料图片)。

泊头绿色助学组织的一次大聚会。

发放助学金。

  与“富豪榜”上的富豪们比起来,他们的“家底儿”显然还不足够巨大。但与普通百姓比起来,他们显然已经是这个社会中的“富人”:有着属于自己的工厂、生意,而且规模仍在不断扩大……2010年,在执行人李先生的谋划下,4位泊头的企业家成立了绿色助学NGO组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自成立之日起,这个团队就有着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那就是他们有着严格的“门槛”和不断完善的制度,使得这个团队的运行有别于以往类似的爱心团队。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那份朴素的“只想帮帮那些孩子”的念头和一份对于“专业”精神的追求与打造上。

  “你们研究怎么挣钱,我就研究怎么帮你们花钱吧”

  今年47岁的李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泊头人。16岁时,因为家贫辍学,他推过土方、端过铁水、盖过房、当过搬运工……但在当年那个少年心里,却一直燃烧着一个文学梦,而且他一直没有放弃。1990年,因为创作的一篇小说在全国获奖,李先生得以进入乡政府从事文字工作,从那时起,他又先后研修了法律、从事新闻工作……

  这丰富的阅历让李先生读到了太多太多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但最让他难以忘怀的,还是自己在困境时所接受到的那些温暖帮助。其中最让他念念不忘的,是1997年他带着女儿去天津求医的经历。

  李先生说,那年,5岁的女儿因为眼外伤而去天津眼科医院救治。但是,身在他乡的他遇到了经济上的困难,“没钱了”。万般无奈之下,他想到了一位只有过一面之缘的退休老人。硬着头皮找到老人,没想到老人直接带着他往银行赶,“家里现金不够”,到银行老人在定期存折中提前支取了3000元钱。“我当时已经说不出话来,满脸是泪”,即便事过多年,提到这一幕时李先生仍旧动情不已。

  好在生活越来越好。2010年时,李先生已经成为当地4家企业的顾问。这4位企业家与他志趣相投,而且他们的创业史也不是一帆风顺,也都是经历过太多酸甜苦辣的人。有一位企业家因为天天都在工地上守着,所以养成了不穿袜子的习惯,出门前得特意穿上一双袜子。还有一位企业家即使到现在,在买东西时仍旧会在心里算算账,“看是买包子合适还是买烧饼合适”。还有一位企业家,为了买一块表竟然跑了三次商场,去一次下不了决心,去一次下不了决心,最后一咬牙买下了……想到这些“开拖拉机”“拉砖”“北京摆摊”“开小店”起家的企业家朋友,想到他们所拥有的相似的人生感悟,李先生浮出一个念头来,他还特意跟他的企业家朋友直言相告:“你们研究怎么挣钱,我就研究怎么帮你们花钱吧!”

  “绿色助学”破土而出

  说这话的时候,其实李先生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助学。这是因为一位姓刘的企业家曾跟他在聊天时提起过,他和爱人很想帮助几个虽然贫穷但却懂事、要强的孩子。

  助学的主题很快就定下来了。因为这些企业家都尝过身处贫穷无书可读的那份痛苦。李先生也给这个团队起了一个名字:绿色助学NGO组织。“绿色”充满生命力、积极向上,另外也因为4位发起的企业有3家是从事环保工程企业,1家是现代农业、畜牧养殖;另外也取帮助贫困学生要纯净无私之意。

  发起者除李先生和4位企业家外,还有肃宁县的一位热心人士。6个人当时没有想到,他们看似微小的那么一点点爱心星火,后来会燎原而起,生腾成一片茂盛的景象。

  名字起好了,其它的内容也确定下来了:帮助的对象是寒门女生,具体来说就是考上大学后苦于金钱压力的贫困家庭的女孩,区域暂定为沧州范围内。之所以选定“考上大学”,是因为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各项措施的实施,从小学到中学出现因贫辍学的机率在不断下降,而在考入大学后,虽然有助学贷款,但当时办理起来并不方便;之所以定位帮助对象是女生,是因为贫困学生为了完成学业就得外出打工,而女生主要就是做家教或是到饭店等地方做服务员,这很让人担心她们会受到伤害,也担心孩子们会在光怪陆离的社会里迷失自我。所以,本着一份“穷养儿、富养女”的朴素想法(一位企业家还说,他觉得大小伙子没什么能难倒的),他们将帮助对象确定为女生。

  至于暂定沧州区域内,是因为按照这个团队的“要求”,他们要和被帮助的学生本人、老师、家人或邻居见面,实打实地“入户走访”,还要拍照、调查,确保帮助到最需帮助的孩子。

  一个民间团队的“章程”

  虽然只是本着一份朴素的情怀,但是,这个团队里除了精于管理的企业家,就是靠自学实现了人生巨变的“能人”,他们对于所做的每件事,都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严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更看重“制度”的作用和力量。虽然起步时只是一个小小的、纯粹的民间团队,但他们仍旧以一种“专业精神”来打造着它。

  这个团队有着自己的“章程”,他们认为,慈善事业要有两个作用,一是给需要帮助的人实实在在的帮助;二是通过善行唤起更多人的社会爱心,营造祥和社会环境氛围。他们规定,团队严格遵守国家政策和法律,不参与任何和爱心公益事业无关的活动。参与爱心活动者均出于朴素的人性热心,不宣传任何个人,不用集体影响为任何爱心个体提供任何于爱心活动无关的任何帮助。慈善不是一种时尚,更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时髦,不是拿钱做软广告,没有任何回报。凭的是一种信仰。

  团队规定,随时吸收没有任何附带条件自愿加入的良善企业家和各类热心公益的善意社会人士。实行加入、退出自愿,捐助金额自定的原则。对要求加入的热心人士进行考评,不是拿钱就可以加入,对申请加入者的资金来源、个人品德和加入动机,要了解后再决定是否准许。对已加入的对成员中发现有违国家政策、法律、有违社会公德、有违本爱心活动宗旨者,给予清(劝)退。

  李先生作为团队负责人,不称会长或秘书长,远离“官味儿”,称作执行人。他负责组织团队成员研究、开展工作;发现筛选贫寒大学生;组织落实每年的奖学金的到位;保持和大学生的联系,帮助解决其它方面的困难;每年在假期组织大学生和团队成员见面会;组织相应的社会爱心活动宣传,促进社会了解;根据社会发展和工作总结,随时向团队提出建议。

  选拔学生主要是孤儿或来自单亲家庭、残疾家庭、重病家庭、遭受意外打击的家庭,主要考核标准有3个:个人、家庭没有违法行为,个人品学兼优,家庭和睦邻里。

  团队决定,每名学生每年奖励2000元,直至四年大学毕业。每人每年2000元,既让贫寒大学生感受到来之社会的热忱,又不失自力更生的勤勉。

  对于资金管理,团队奉行公开、透明、简单的机制,对爱心款不集中使用,而是利用每年暑假开学前的大聚会,热心人和贫寒学生群体面对面兑现,由热心人将爱心款直接交给学生。所有志愿者不接触一分钱。

  从钱到心“双救助”

  “我们不想只给孩子们钱,我们一直期望着,和精神上的关注、生活上的关心、健全人格的塑造比起来,那2000块钱倒是最微不足道的”,李先生如此阐述这个爱心团队的努力方向。他说,对贫寒大学生不仅是单一的金钱帮助,更重要的是对她们进行励志教育,培育她们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力求她们成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在校期间,在不影响她们学习的前提下,用网络保持联系,交流、探讨、学习;在每年寒假和暑假期间组织大聚会,请专家讲课、学生互相交流。

  “双救助有两个概念,一是给予学生物质和精神的双救助。同时,也是对学生和企业家的救助,因为在深入的爱心活动中,热心企业家也会找到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家既是资助者,又是受助者”,李先生说。

  特殊的家庭环境和贫寒的生活经历,造成这些学习优秀的孩子们内心或多或少有些自卑或自闭的心理。除去物质帮助,她们更需要关怀和温暖。

  团队建立了一个QQ阵地---春风园地,大家在这里一起分享快乐,一起面对困难。也是同学之间随时交流、培养姐妹情的平台。

  每年的9月份是最需要关注新生的月份。每位新生都有一个迷惘期,虽然她们家境贫寒,可是在初中、高中还有学习成绩优秀的优势,可现在身边都是和自己一样成绩优秀的同学。加之新到一个地方,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的生活,瞬间失落了,原有的自信大打折扣了。所以这一段时间需要多联系,及时给与鼓励和心理疏导,缩短她们的迷茫期,尽快走出低谷。

  新入学北京一所大学的柳同学给李先生留言,说心情特别糟,特别想家,军训间隙,同一宿舍的同学们一天要几次去超市买零食,她孤独的一个人在宿舍里读书。吃饭时不敢和同宿舍的同学一起就餐,因为她们很奢侈,而自己能够三餐温饱就很知足了。在中南大学就读的王同学给李先生留言:同宿舍的同学们都外出旅游了,只有我一个人在空旷的宿舍了……

  于是,李先生特意在空间里上传了一篇自己写的文章《独善其身》:各位同学和你们身边那些“富裕”、“优越”的同学相比,只是父母的差别,你们能进入同一学校说明你们在学习上是同等的优秀。她们在物质上拼的是父母,和她们本身没有任何关系。人都有相比之心,这不是俗,是人性使然,比什么?不比自身外的东西,因为非自身的东西是充满变数的。要比就比自身的东西,比学习、比懂事、比善良、比未来,比一切属于自己自身的优秀的东西。就是有一天物质生活极度富裕了,也不沾上奢侈。看似贫穷者很可怜,那是俗人的无知。真正可怜的是奢侈而无能的人,是贫穷而丧志的人。俭朴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素养养。“我相信,未来有一天,同学们会为今天的贫寒而自豪,因为贫寒给了你坚强,给了你上进的力量,给了你精彩的人生”……

  这篇短文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纷纷留言。积极向上的心态令人感动,其中在河北大学就读的薛同学的留言是:叔叔,“十一”我的舍友们都出去玩了,我留在学校打工呢,这个时间刚下班回宿舍,虽然有点累,但我很开心,这一个月都不用向妈妈要生活费了……

  这是一个“大家庭”。李先生多次强调绿色助学NGO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孩子们也很珍惜这个“家”,逢年过节,孩子们用电话、短信、空间留言、贺卡等多种形式,向李先生并请他代为转达对各位好心人的问候和谢意。

  “直到把她们交给可以托付一生的爱人”

  在李先生的办公桌上,放着绿色助学NGO组织帮助的62位大学生的名录。他几乎每天都会浏览几遍,哪个学生最近有波动,哪个学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哪个学生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每个学生的信息在大脑中过一遍。几年里,闻听有的学生遇到困难,他自己开家直奔学校;他也曾远赴青海、广东等地,给那些孩子送去一份“意外的惊喜”,那就是来自“家人”的看望。

  “孩子们把我当成了她们的父辈,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关心女儿必须满分,考99分就是不及格。由于她们家庭的特殊性,她们的家人有心无力陪她们走向成人,我们这个团队不仅要帮助她们完成四年大学学业,我们还要关爱她们直到她们成家,把她们交给可以托付一生的爱人……”,说起这些时,李先生的话语里满是一位父亲的柔情。

  这份父亲的柔情并非只是疼爱,有时候还表现为严格的要求甚至是严厉的批评。李先生说,无原则的宽容就是纵容。既然把她们当做自己的女儿,就要严格要求、遇到错误严厉批评。为此,除了针对学生个人进行“个性化”的交流与指导,团队还专门组织过座谈会,大家互相打开心扉检讨自身。李先生也在会上提出了他的主张:爱心人士不需要你们回报,但是对爱心组织要有回应;企业家献爱心是对社会的担当,不要让他们担心;帮助形式不仅是同学们喜欢的给予,也有不喜欢的批评;要懂得必要的礼仪,懂得起码的礼貌;看似细节的东西,看似无关紧要的细微之处,其实是决定成功的大问题;成长的不仅是年龄,更要有成熟的心智;幸运是社会发现了你们,让你们有机会享受到社会的真情和温暖,如果习惯了幸运,习惯了被帮助,就会转化为不幸……如今,这个团队的成员在不断扩大,但团队仍旧严格坚持着自己的“门槛”。李先生说,这是一份长久的事业,需要的,是点点滴滴的付出与坚持。

关键词:泊头,绿色助学,企业家,回报社会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董传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