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海兴新闻网 >>  海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

海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侧记

http://cz.hebei.com.cn/haixing 2015-03-03 09:51 海兴新闻网

  每个村庄主要出入口处,或巨石、或牌坊上,都刻有醒目的红色村庄标识;房屋外墙刷成了淡雅的淡黄色或乳白色;水泥街道至临街墙体,全部砌上了彩色渗水砖,没有一点裸露处;每家门口都有一个垃圾桶,每天清晨都有人定时清理垃圾;每家每户都是双供水管道,一个管道是黄河水,用来食用,另一个管道是地下水,作为日常用水;每个村都建起了高标准的文化广场,休闲长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只是两年时间,海兴县197个村庄中,不仅有120个重点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活品质得到提高。

  一个年财政收入仅2亿元的国家级贫困县,是如何让破旧不堪的村庄“蜕变”的呢?“从老百姓最急需的事儿做起,按照群众的意愿改造提升,真真正正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办成最大的民生工程、惠民工程。”海兴县委书记贾兆军如是说。

  喝上甜水,遂了百姓愿

  1月10日,走进海兴县香坊乡海丰村曹传武家,我们发现他家院里有两个水龙头。“一个流出的是黄河水,一个流出的是机井水。黄河水用来饮用做饭,机井水用来洗衣、冲厕、洗刷。”曹传武解释。

  “以前祖祖辈辈喝的都是苦咸水。家里来了客人,让人家喝水,人家就是不喝。为啥?水是咸的,本来不渴,喝了水,一会儿反倒渴了。”曹传武从暖壶里给我们倒了一杯水,“你们尝尝,这是黄河水,甜不?”

  海丰村是该县唯一的纯渔业村,位于海兴县最东端。由于近海,千百年来,人们喝的都是苦咸水。村党支部书记刘长春介绍,2013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启动后,他们在县财政局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实现了黄河水“户户通”,村民彻底告别了饮用苦咸水的历史。

  东临渤海的海兴县,长期缺乏淡水。浅层地下水苦且咸,不宜灌溉和饮用;虽然深层地下水是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水源,但由于含氟高,人们常年饮用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氟骨病和氟斑牙。去年,付庄子村65岁的孟凡德在家换灯泡时,不小心从很矮的小板凳上摔了下来,结果造成脊柱骨折。到沧州一家医院治疗时,医生发现其骨质非常疏松,连钢钉都打不了,只能保守治疗,老人受尽折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机。让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是我们最急需解决的最大民生问题之一。”海兴县委副书记、农工部部长刘国生介绍,总库容6500万立方米的杨埕水库建成后,为彻底解决全县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该县提出了“用地上水解决人饮安全”的工作思路。投资1.9亿元,新建水厂5座,日供水能力达4.7万吨,铺设入村管网575公里,将甘甜的黄河水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

  但全县入村管网工程接通后,正式供应黄河水时却发现,很多村内原供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承压能力差、管网漏水失水严重。为此,该县2013年起实施了“双管网”改造工程。即全县197个村全部铺设一套饮用黄河水的新管网,原机井供水管网不动,实现户户供水“双管网”。

  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了130个村、涉及13.2万农民的入户管网铺设,剩余的67个村今年底前完成。

  改造危房,暖了百姓心

  在海兴,每个村都有很多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历史的土坯房。由于年久失修,有的屋顶漏雨,有的外墙风蚀了半拉,有的墙体已倾斜,不得不用木头顶着。

  “没有居住的安全感,哪来生活的幸福感?让每一名群众都有安全、舒适的住所,一直是我们着力解决的重点工作。”刘国生说。

  小山乡付庄子村已有600多年历史,全村有五分之三房屋是土坯房。村党支部书记付长忠介绍,两年来,他们采取上级补贴、村集体出料、个人出工等方法,已改造危房30多户,翻建新房70多户,并对全村所有土坯房进行了外墙加固整修和美化。

  该村68岁的孟凡科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老伴儿前年出车祸造成颈椎和大腿骨折,现在走路还一跛一跛的。儿子去年也出了车祸。俺家的破房子都几十年了,风吹雨漏也没钱修。去年村里给翻新了,现在刮风吹不着,下雨淋不着,老感激了。”说起危房改造的事儿,孟凡科的眼圈红了。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是大好事,老百姓都受益。这两年,我们村投入600多万元,进行了全方位改造提升。”付长忠说。

  “付长忠就是一个工作狂,就两年,他瘦了40斤。跟着他,那是整天没黑没白,我都瘦了十来斤。”该村会计付祥国有些“埋怨”。

  付祥国领着我们在每一条街巷转。“你看这硬化的街道有垃圾吗?原先这是大臭水坑,现在治理后蓄满了清水,周边还栽了树。这些墙原来都要倒了,加固后刷了淡黄色漆,墙上绘了梅、兰、竹、菊图案……你说这村子清新不清新?”付祥国“埋怨”归“埋怨”,但心里是说不出的高兴。

  据介绍,2013年以来,海兴县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中,已补贴资金1856万元,改造农村危房1748户。

  绿了乡村,靓了百姓眼

  海兴县多为盐碱地,植树不易成活,缺树少绿现象严重。开车穿行在海兴县,一眼望去,大片土地光秃秃的,有的地里还泛着白渍。

  “前几年,有个人在树上逮鸟,结果鸟飞了。旁人说,别着急,一会儿鸟就会回来的。为啥?方圆几十公里就这一棵小树,鸟飞一圈找不到别的树,还得飞回来。”县委办公室的孟春雨说,“对海兴来说,绿是多么的珍贵。”

  绿树掩映、郁郁葱葱,是“乡愁”的一个重要符号。着眼于建设生态家园,海兴县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把“绿洲乡村、清水垂柳”工程作为改造提升农村面貌的重点工作全力推进。

  都是盐碱地,怎么保证树木成活?一是深挖坑,从外面拉来好土替代盐碱土;二是选取耐碱性强的白蜡、竹柳等树种。两年来,全县共植树210万株,使光秃秃的道路两侧、村庄周围充满了绿色。同时做到“三个延伸”,即绿化向村内道路延伸、向房屋四旁延伸、向农户庭院延伸。并结合新民居建设,采取置换等方式,把村内的空闲地、废弃宅基地全部种上树,努力使一个个村庄成为一团团“绿洲”。

  “没有绿就没有生机,没有水就没有灵气。”在海兴,几乎每个村都有三五个废弃的坑塘,多年来都成了垃圾坑,严重影响了村容环境。在改造提升中,海兴县积极实施“清水垂柳”工程,对全县235座坑塘清理整治、注入清水,并在坑塘四周栽植垂柳,在坑塘内栽植荷花等植物,打造“水绿交融、生态宜居”的田园风光。

  1月11日,我们来到辛集镇刘东村占地2500多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广场时,只见几十个大人小孩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锻炼,有的拉家常,有的在学健身舞。“天天来这儿锻炼的、遛弯的、跳舞的人可多了。以前觉得城里人跳舞是‘吃饱了撑的’,现在俺们一有空也跳跳舞,也是‘吃饱了撑的’。”在广场北面开了十几年超市的仝保练感慨地说。

  仝保练的超市门前原是一条5米多宽、200多米长的排水沟和一个两个篮球场大的废弃坑塘。由于村民都往里面倒垃圾,坑水跟墨汁一样黑,臭气熏天。“夏天哪敢开窗户啊,屋里哪儿都是苍蝇,超市也半死不活,几次都想搬家。去年患癌症的老支书仝炳庄硬是带领全村群众干了六个多月,治理了臭水沟,还建起了广场,种上了树,安了太阳能路灯,遛弯的人老多了,我的超市也一下子红火起来。这不,店面是新扩建的,开春再扩建一间。”想起一年来的巨大变化,仝保练脸上都是笑意。

 

关键词:农村,巨变,面貌,焕然一新

稿源:海兴558信息网
责任编辑:董传辉
  领导活动 更多
  本网要闻 更多
  善行河北 更多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更多
备案序号:冀ICP备08003586号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7*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