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沧州6月9日电(冯新义 董传辉)“字如其人,立品为先,落笔时一定要方正平直,要这样写……”每天清晨,在海兴县怡兴园广场,一群青少年跟着书法老师迎着晨光,手里握着粗大的毛笔在方格石砖上认真地练习书法。他们蹲在地上,以地为纸、以水代墨,这群青少年中间,一位40来岁中年人穿行其中,或点拨或示范,他就是刘金普。
投身公益事业 他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
今年43岁的刘金普是一名退伍军人,2003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后,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减轻地方政府安置负担,他主动选择自谋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考量,他决定开一家书店。这样既能维持生计,又能弘扬中国文化,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刘金普在部队时就对毛笔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练字。2004年的一个早晨,刘金普看到海兴书法界德高望重的李传兴老师领着一群孩子在怡兴园广场义务教授毛笔书法,一支毛笔、一个水杯即可在广场的地面上练字,即经济又实用。他很感兴趣,在李传兴老人带动下,加入到义务指导广场书法中,自此之后开始了长达十余载的义务教授书法生涯。
刘金普为孩子点拨书法技巧。 冯新义 摄
广场书法培训班的老师绝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刘金普是唯一的年轻人。在这项志愿服务中,他承担的最多,坚持的最久,清晨五点便早早出发,每天两个小时的教学时间,他坚持了十一年。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要担当家庭的责任。在退伍后的十几年里,刘金普始终是按一名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所做的志愿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同时也渐渐地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信念给予力量 他坚持了十一年不间断
2007年,由于网上书店、手机电子书等新兴事物的兴起,实体书店生意越来越不好做,难以维持家庭开销,让刘金普犯了难,。这时朋友邀请刘金普到他的工厂里工作,他考虑了一下把门店租了出去,把家搬到了工厂里。由于工厂距离广场较远,而且工作繁忙,每天一早来广场教孩子练字是不太可能的,他心里挂念孩子们,才过几天就反悔了,跟朋友辞掉了那边的工作,并违约向租户要回了房子。
当时刘金普很迷茫,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做装裱生意虽然投资不小,风险也大,但有其他行当不具备的优势,既在时间上安排自由,又能营生贴补家用,不像干餐饮之类,早晨根本腾不出时间。于是他去黄骅专门学习装裱手艺,又花了两万多元装修了门店。“我当时的想法就是离广场近点,每天一早到广场上溜一圈教孩子练字,各方面都能兼顾着心里就踏实了。”刘金普如是说。
2010年,广场书法发起人李传兴老人因病去世,老人去世前最惦记的是广场书法培训班,叮嘱包括刘金普在内的几位志愿教授书法的老师:“这个书法班千万不能散,一定要坚持办下去。”刘金普深受感动,“我一定要发扬李传兴老人的精神,将义务指导广场书法继续进行下去,做这项公益事业我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这对我是一种精神享受。”
千名学员受益 他用爱心培育桃李满园
广场书法培训班口口相传,吸引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来广场练字。刘金普拿出去年培训班的学员名册,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了每个学员的个人资料,仅仅暑假里就有一百多人,学员不仅有县城的,还有县城周边村庄的,甚至有来自离县里十几里路的大摩河村的三个孩子,每天一早都是家长用电动三轮车接送。孩子们凑到一起交流书法心得,不仅提升了水平,陶冶了情操,还交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近年来,县里兴起了大大小小的书法培训班,一般培训班一个暑假便能挣三万多元,但刘金普不为所动,“如果收钱办班肯定腾不出时间和精力教孩子们广场书法,自己的心态也就变了。”一些书法培训班经常来捣乱,他也一笑置之。刘金普朴实地说:“虽然义务教学不挣一分钱,但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认为这件事情很有价值,让我很快乐,尤其看到家长和孩子们对书法艺术的渴望的眼神,我愿意把自己这十几年中积累的书法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出去。”
每逢暑假末期,刘金普都会检验广场书法培训班的学员的练习成果,然后将优秀作品在怡兴园广场举行一次展览,书法展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获得众多学生家长的赞誉,“广场书法真是不错,既增进了青少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又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创作水平。刘金普老师义务授课、志愿指导的行为,为社会做了好事,传递了正能量,为他点赞。”
书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十一年了,刘金普已经把广场书法义务教学当成自己的事业和骄傲,截止现在共有1000多名青少年参加了怡兴园广场书法班,其中不乏宼志远、尹建飞等30余名在国家、省、市获奖的佼佼者,其中,寇志远曾获“梦想中国”全国校园艺术节书法一等奖,尹建飞曾获第八届“小超人”全国中小学生作文书画摄影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