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沧州频道>>摄影新闻

深圳30年纪事摄影集:200幅作品组成“这支队伍”

http://www.hebei.com.cn 2014-02-27 00:16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纪事摄影集《这支队伍1981-2013》近日出版发行。

深圳笫一栋20层高楼。 (受访者供图)

周顺斌的作品《升》,摄于深圳基建工程兵承建的红岭大厦工地,曾获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广东省鲁迅文艺一等奖。(受访者供图)

  由深圳摄影家周顺斌、江式高策划,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纪事摄影集《这支队伍1981-2013》近日出版发行。该摄影集是周顺斌在1981-2013年期间在深圳拍摄的数千张作品中精选出200张佳作集成,重点聚焦两万基建工程兵部队建设深圳纪事。2月25日,周顺斌摄影集《这支队伍》和段亚兵《深圳拓荒人》在深圳报业大厦举行赠书仪式,两部反映深圳早期建设的著作将于近期在深圳各大图书馆与读者见面。赠书仪式前,摄影集《这支队伍》的作者周顺斌及该书策划人江式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讲述尘封32年的深圳摄影故事。

  深圳30年的“精神图解”

  “两万多工程兵集体转业的事,在今天看来很像一个传奇。他们对深圳的付出,也是今天的80后与90后所无法想象的。”现任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深圳摄影学会副会长的周顺斌,1981年随基建工程部队南下深圳参加特区建设,在部队从事宣传报道工作。

  1983年,周顺斌随部队集体转业深圳,在深圳市一建担任宣传干事。他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了部队转战南北施工、训练和生活的情景,更见证了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的重大历史变革。上世纪80年代深圳许多标志性工程的施工过程在他的镜头下凝成永恒,不少作品曾获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广东省新闻摄影作品展一等奖和深圳十年首届大鹏文艺奖等。

  周顺斌表示,自己并非摄影专业出身,走上摄影道路纯粹是偶然。他说:“我对摄影原本不熟悉,一个偶然的机会,部队领导动员我去拍拍照片,记录当时的工作场景,我便‘临危受命’,买了相机,利用一个中午的时间熟悉摄影器材及操作流程,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摄影体验。”周顺斌说,“当时在很多人眼里,相机属于奢侈品,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而深圳早期摄影界人才也较少,我在部队担任摄影员与宣传干事,恰好遇上建设深圳特区的时机,需要图片形象性反映深圳建设成就,推动城市发展,所以就有了这批‘宝贝’。简言之,这本摄影集中的老照片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的符号,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图解’。”

  “1983年以前拍摄的是黑白照,此后拍的基本是彩色照。”周顺斌告诉记者,现在看到的每一张照片,当时拍摄的地点、人物、时间、事件依然记忆清晰。“其实早在十年前就已经遴选好这本摄影集的照片,主要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反映深圳早期建设的为主。既有纪实照片,又有写意照片。少数曾经正式见诸报刊,大多数都还未发表过。由于广东地处南方,气候潮湿,导致存留底片潮湿,整理、扫描、调色、修补、配写照片文字说明,经由这一颇有困难的流程,加上老战友刘坤德的赞助支持,这本摄影集才最终得以面世。”

  周顺斌还透露了接下来的出版计划,“未来我准备再出两本摄影集,一本是个人作品集,另一本则是关于‘深圳记忆’,立足深圳,通过照片反映深圳全市的发展历程,内容范畴更为全面宽广。”

  影集内容“以人为主”

  《这支队伍》全集共分六辑,分别为“南下深圳,安营扎寨”、“艰苦岁月,苦乐年华”、“自强不息,为民服务”、“创建高楼,争创一流”、“激情岁月,铸就辉煌”、“转变身份,商海滚打”。“这本摄影集就是不以工程为主,而是‘以人为主’,重点凸显两万基建工程兵部队战士们的命运和深圳特区火热的建设场面,向那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回顾致敬。”周顺斌说。

  在讲述过程中,周顺斌挑出其中广为知名的作品《南下深圳》,娓娓道出其拍摄故事:“1982年春的一个早晨,先期到达深圳的我接到迎接部队军列的任务。背上双镜头120的海鸥相机,一早来到深圳原火车北站。天刚亮,下着小雨,一辆经过几天长途跋涉的军列已经停靠在火车北站。部队从东北过来,穿着棉衣棉裤,背着背包,提着行李,排着队沿着铁路线向集合点走去。尽管天气很不好,相机拍摄的速度很慢,我仍然没有放弃这次拍摄机会,举起相机按下快门,记录下两万基建工程兵奉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南下深圳的历史性场面。”他说,“从1979年第一批军列开进深圳,到1983年的4年间,先后有100多辆军列从四面八方开赴深圳,参加特区建设。”

  边翻看老照片,边聆听其背后的故事,明显可感受到一份特殊的历史沧桑感,尤其是对深圳这座城市今昔对照差别强烈的感慨与惊叹。“路是一座城市的动脉。部队进住深圳后,先后参加了深南路、解放路、新园路、爱国路、怡景路等多条道路及火车站的开发和扩建工程。”周顺斌指着作品《新园》说,“新园排污疏通、覆盖工程,沟长1650米、宽6米,淤泥深2米,明为排洪沟,实为排污沟,臭气熏天,被人戏称‘龙须沟’,路人都绕道而行。部队指挥所决定,由2连、3连、6连分段施工,一个月完成任务。任务下达后,参加连队顶着臭气,不怕蚊虫咬,用锹挖镐刨,竹篮抬,抽水泵不够,用脸盆和水桶装提污水污泥。现场班长杨跃轩、副班长黄友运和6名战友晕倒现场。但施工仍在进行,一个月的任务,提前5天完成,明沟变暗渠,暗渠上建成了环境优美的广场和道路。”

  《升》首获全国摄影金奖

  作为该摄影集的策划人之一,深圳市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江式高认为,周顺斌有着四川农民的朴实憨厚,更有着工程兵战士的坚毅执著。在江式高看来,好照片,要有专业标准,还要有社会标准。“大家普遍认同的、传播广泛,有丰富精神内涵的作品才是真正好的作品。此外,还要经受时间的检验。摄影集中收录有周顺斌1984年以基建工程兵施工现场创作的摄影作品《升》,这是一张名副其实的优秀作品。它展示了特区初创时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和建设者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是那个时期摄影界具有时代特性的力作。”

  江式高表示,30年来,深圳摄影界已经人才济济,门类、流派齐全,优秀作品繁花似锦,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就单幅照片而言,《升》的见报率、播放率、点击率、发行率、展出率、收藏率均遥遥领先,是其他作品难以与之匹敌的。这标识了它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深圳摄影作品获各种大奖、洋奖的不少,但具有《升》这样强烈的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的作品也并不多。”

  “谁会记着你30年前拍过什么呢?”江式高说,“周顺斌的《升》,是深圳市获得的第一个全国文化艺术类金奖的作品,是开创性的。《升》在深圳摄影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他为深圳的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升》和《南下深圳》为代表的一大批照片,已经和这座城市、和那一段历史黏在了一起。至今深圳每有重大历史纪念活动,都会见到他的照片。它们还被载入各种史册,陈列在军事博物馆和深圳博物馆。”江式高还强调,这本摄影集之所以具有同类难以比肩的影响,在于摄影集背后有两万书写深圳历史的人,“周顺斌的照片,牵连着一支队伍,牵连着一座城市和一段历史。”

关键词:摄影,深圳,作品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深圳新闻网
责任编辑:董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