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从“管”到“治”
热评 张涨 一年一度的食品安全周再次到来,近年来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想改变这一局面,不少市民寄望于相关部门加强管理。但在笔者看来,食品安全问题牵涉甚广、危害极大,仅靠加强管理难免存在死角。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先从观念上加以改变,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构建多层次防治体系。 管理与治理,一字之差,内涵却完全不同。从主体看,管理更多是指食药监、工商、农业等政府部门,而治理的主体则更加广泛,除政府部门外,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甚至广大市民都可以参与其中;从手段看,管理主要包括监管、执法等硬性措施,而治理则包含了主动建设和事前防范,从根本上梳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形成源头,治标更要治本。具体而言,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需打一套“组合拳”。 首先,食品安全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掌握一些基本的分辨知识和维权方法,这是保障市民吃得安全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无论是在食品安全周还是其他时间节点,农业、食药监、工商等相关部门都应主动走入市民中间,通过知识讲座、现场鉴定等方式,宣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同时应及时发布“食品消费预警”,让市民购买食材时有的放矢。 其次,相关部门需加强日常监管。随着二维码等新技术的出现,也应鼓励一些企业进行全程可追溯式的管理,政府不妨给予一些政策倾斜或财政补贴。 再次,要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近年来,执法部门破获了不少食品类案件,也打掉了不少犯罪团伙。但结合以往经验来看,违规生产有毒食品技术含量不高,对生产设备和生产场地也没有很高要求,被打掉之后更应防范其“死灰复燃”。因此,除把违法企业和责任人罚到“倾家荡产”外,更应经常“回头看”,屡查屡犯者应实施顶格处罚。 最后,要从根本上构建食品安全社会诚信体系,这也是肃清食品安全隐患的根本举措之一。不仅要求企业加强自律,更要求监管部门完善“黑名单”制度,加强信息公开等。诚信体系要有实效,还应与社会组织、金融机构形成联动。比如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银行可快速冻结相关厂商资产以进行赔付等工作,而行业协会也应对涉事厂家在行业内通报处罚,让违法者寸步难行。 |
关键词:食品安全,管理,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