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新华区新闻网 >>  新华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

新华区培育“邻里文化”创新社会管理

http://cz.hebei.com.cn/xinhuaqu/ 2014-06-17 10:04 新华区新闻网

  杜甫有诗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足见古人对邻里之间的重视。而如今住在钢筋水泥筑起的高楼大厦的人们,难免不怀念过去胡同、大杂院、筒子楼里温暖的邻里关系。为了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华区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惠及百姓、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这“三个最大限度”的总体要求,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培育邻里文化建设品牌,在辖区广泛开展了以“邻里乐、邻里亲、邻里学、邻里颂”为主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营造和谐的邻里氛围,打造“相识相知—互帮互助—居民自治”新邻里时代和谐邻里文化,走出了一条中心城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路子。

  区委书记柴宝良指出:“我们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完善文化设施,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育邻里文化品牌,让居民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文化服务的同时,通过相互交往,从陌生到熟悉、从相识到互助、从友爱到主动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从而较好地满足现代中心城区居民构建新型邻里关系的新期待,也探索一种城区社会管理的新模式。”

  邻里文化筑牢睦邻友好根基。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搭建起了邻里交往的平台,活跃了社区生活,拉近了居民距离。今年以来,新华区各社区分别以小区或楼道为单位,以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社区志愿者、楼长、热心群众为主体,先后组织邻里文化艺术节、趣味运动会、民间传统文艺展演、居民才艺大展示等各项活动近100余场次。同时,他们还开展了以“三个一”为主要内容的邻里串门认亲:即:制作一张邻里联系卡,将各自家庭主要成员的姓名、爱好写在卡上,相互交换发放给楼道内的住户家庭;组织一次楼道邻里聚会,在聚会上邻里之间相互交流生活小窍门、养生之道、子女教育、烹饪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聚会结束时拍摄一张楼道合家欢照片;制定一份邻里公约,倡议居民共同遵守不在公共楼道堆放杂物、不在窗外晾晒滴水的拖把或衣物等文明公德。为邻里之间交流营造了一个个难得的平台,使平日里忙于工作和家庭锁事的居民们有机会坐到一起,从相识到相知。现如今,在很多社区,邻居们见面,隔着老远就打招呼,哪家有事,大家也都热心询问帮忙。在中化小区居住的张植坤老人,刚退休时和小区里其他居民并不是太熟悉,而通过参加永济东路社区组织的舞蹈队等活动,她在社区有了一群好朋友。尽管在北京工作的子女给她在首都买了房子,可她每年宁愿白交几千元的物业费,也不愿搬到北京去住。

  截止目前,新华区所有的社区都设立了“社区课堂”,组建了文艺队伍,使全区做到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现在,新华区已组建了文艺队伍200多支,开辟露天文化广场20余处,并成立了京剧说唱、传统武术、书画摄影、体育舞蹈等8大协会,平均每年组织群众文化活动240余场,各类知识讲座500多场次,群众参与率达70%以上。

  先进典型引领“爱心磁场”集聚裂变。典型培树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让全社会感受到温暖,产生良好的爱心互动,通过全民倡导,典型带动,把爱心凝聚起来,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尚义的良好氛围。自去年开始,这个区面向辖区居民,组织开展了“十大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挖掘出了“中国好人”蒋淑华,“沧州好人”苑景峰、张金生,“全国孝老爱亲之星”张海燕等18位典型人物,推出了百余个先进集体和个人,进一步提升了典型引领作用。在典型的带动下,这个区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也随之开展起来,使新华区人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让全区人民感受到了爱心集结的强大力量,处处涌动着爱心潮:外贸小区居民蒋淑华发起成立了流浪人救助点,自己掏钱买来棉衣,给一个个流浪人送去温暖。现如今,他们共救助了数十名流浪人;新兴社区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与市福利院智障儿童结成帮扶对子,那里的小天天、党育等孤儿对志愿者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常年享受志愿服务。

  目前,这个区有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志愿者”的旗帜下,从开始时的几百人,发展到现在城乡注册志愿者近5000余人,直属志愿服务大队54个、乡街志愿服务站6个、村居志愿服务小队378个,实现了志愿者队伍从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延伸。志愿者先后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服务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慰问”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相继开展了“道德模范进社区”巡讲、“模范事迹村(居)行”报告会等40余场次。据统计,新华区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人均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时间在110小时以上。如今,道德模范们树起的“风向标”,正产生着强烈的“爱心磁场”,在新华区大地上集聚裂变。

  居民自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邻里关系融洽了,百姓讲文明、献爱心的理念树立起来了,部分居民也自发地参与到小区管理事务当中来,目前,新华区各类邻里互助组织正在承担起小区日常管理的部分职能,群众“参与效应”初步形成。在农机修小区,一共住着180户居民,由于小区是平房,没有物业管理,小区的安全就成了问题。小区里几个舞友,她们有在门口卖百货的、有在家退休没事的,在聊天过程中突发奇想,组建起了志愿者巡逻队,她们利用工作的便利或者闲遐之余对过往小区的外来人员进行盘查,无私地担负起小区的治安巡逻任务,自成立以来,这个小区几乎没有发生过入户盗窃事件。同样,在地铁小区,原先市地铁局的老家属院,改制以后,原有的“单位管”变成了“没人管”,小区出现了脏、乱等现象,治安状况更不乐观。面对小区的乱象,郑玉衡、苑景峰等多名退休老干部决定出面按照法律规定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义务向大家提供服务。他们建起学习宣传、养生保健、卫生督导、工程维修、安全保卫、协调帮扶6个小组,轮流清扫卫生、轮流巡逻守夜。小区居民们就这样越来越抱成一个团儿,邻里情谊日益浓厚,小区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省公安厅及其他地市警方多次前来调研考察。这个当年看似“没人管”、“没法儿办”的老小区,通过业委会的努力和居民们的自发行动完成了从外到内的一次“重生”。

  据统计,目前,新华区各成型小区都选出了居民满意的业委会,半数以上的社区建立起居民网上参事议事平台,90%以上的小区成立起退休党员先锋小组,90%的小区制定普遍认可的《邻里公约》,全区初步形成了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随着新华区邻里文化建设的不断推向深入,辖区群众能够更多地参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主流文化成为百姓的思想主导,好人好事在基层层出不穷,全区90%以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为零,上访事件同比下降了35.5%,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20%,无恶性治安案件发生,群众安全指数达92%,位居全市前列,新华区“新邻里时代”正在悄然来临。

关键词:沧州|新华区|邻里文化

稿源:新华区政府网
责任编辑:陈兆月
  领导活动 更多
  本网要闻 更多
  善行河北 更多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更多
备案序号:冀ICP备08003586号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7*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