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沧州频道>>狮城新闻

运河区实施城乡“七个一体化” 村靓路畅展新姿

http://www.hebei.com.cn 2014-03-26 16:1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编者按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运河区实施了城乡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治理城乡“七个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农民。“七个一体化”的深入实施,有效解决了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对于各地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即日起,本报推出运河区实施城乡“七个一体化”系列报道,分为道路交通和环境卫生篇、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篇、产业发展篇、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篇,敬请关注。

  道路干净平坦,树木整齐划一,垃圾日产日清……如今,通过实施城乡道路交通一体化和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运河区41个远郊村出行不畅和“脏乱差”的状况得以解决,村民们有了“咱也是城里人”的感觉。

  “以前俺们村路难走,公交车通不上,出租车不愿进,就连年轻人婚嫁时的车队都开不进来。现在村里道路宽敞、街巷整洁,过去的‘脏乱差’不见了,马路上来来往往的出租车多了,连17路公交车也进村了。”说起道路交通的改善,南陈屯乡东屯村党支部书记代金录满脸兴奋。

  去年,运河区全力启动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为总揽的一系列惠民工程,实施城乡道路交通一体化成为重点之一。而这项工程的关键,是打通城市周边农民享受城市资源的最后屏障。着眼于此,运河区谋划了“农村道路建设三年计划”,优化改造影响村民出行的坑洼路段,对乡村道路进行硬化、亮化,加快农村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一年来,先后完成了15条农村道路的修建、改造,使城乡交通畅通无阻,农民出行更加便利。

  道路通畅了,城乡卫生环境差异也更加凸显。运河区因势利导,以环境卫生、绿化植树、污染治理为主要抓手,推动城乡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运河区以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环卫服务为突破口,在全市率先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将非物业管理老旧小区、城中村、远郊农村环境卫生纳入环卫专业队伍统筹管理,逐步实现城乡环卫管理均等化、专业化、规范化。从小四环范围(清池大道、黄河路、永安大道、永济路合围区域),到大四环范围(清池大道、迎宾大道、海河路、渤海路合围区域),再到现在的41个远郊农村(南到南陈屯乡西砖河村、北到小王庄镇胡嘴子村),全区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大格局初步形成,百姓也尝到了环卫被托管后带来的“甜头”。

  “生活垃圾不仅实现了日产日清,村里还有了专职保洁员。”小王庄镇北陈屯村村民任大姐说,“你看现在村里多干净,路上看不见土,杂草柴堆更是没了影。像俺们这临街住着的,以前晾衣服都不敢挂在外面,一阵风,这衣服就算白洗了。现在不管什么时候晾衣服都没事。”

  为实现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的长效保持,运河区环卫部门还为农村街道清扫引进了电动真空吸扫车。“以前要想把小圈村、红庙村以及北陈屯村的路面扫一遍,八九个人得忙活一天。现在有了这电瓶清扫车,6个多小时就能完事。”环卫工人李季会说。

  据运河区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站站长郭立华介绍,用吸扫车清扫农村街巷是他们的又一新举措。在对路线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经过精细测算,一辆吸扫车可以节省11个人力。同时,机器清扫路面与人工捡拾杂物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清扫质量。目前,这种人机协作的农村环卫新模式,已经在运河区北陈屯、刘舒庄、东屯等8个农村实行,下一步运河区环卫局将继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预计近期将会使辖区18个村受益。

  不但村里干净,村外也同样绿色环绕。记者看到,在南陈屯乡小狄庄环村公路南侧,一大片新植下的树苗迎风挺立。据了解,这是运河区占地近3500亩的五针松城市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的一部分。自全市绿色行动三年计划实施以来,运河区全区总动员,从城区绿化向农村绿化延伸,先后开展了“绿化五进”“见缝插绿”等一系列全民植树活动,仅在3月上旬开展的2014年第一次全民植树活动中,全区各界志愿者就植下各类树木近万株,不仅有效改善了城乡环境、扩大了“城市绿肺”的肺活量,更为沧州市打造国家园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实施城乡道路交通一体化和城乡环卫一体化,村子干净了,道路畅通了,实现了‘净化、绿化、硬化’的全方位结合,全民珍惜、爱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城乡之间的差距正逐步缩小。在此过程中,我们收获最大的是得到了‘民心’。这正与教育实践活动中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谋而合。”副区长田树波说。

关键词:运河区,城乡一体化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沧州日报
责任编辑:董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