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狮城新闻

“黑话烂梗”带偏小学生

来源: 沧州晚报  作者:杨玉霞
2024-11-18 11:44:49
分享:

  “六”“奥利给”“2333”……这些词时不时从上学的孩子嘴里蹦出来。如果不上网搜索,恐怕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这些词是啥意思。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网络“黑话烂梗”在孩子之中流传,起源和传播环节多与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平台等有关。

  饭桌上作文中都在用

  “隔段时间嘴里就蹦出来个新词,都不知道从哪儿学的。”提起正在读小学5年级的女儿,市民赵女士有些焦虑。

  赵女士说,女儿性格外向,在学校和家里都是大大咧咧的。之前,在家写作业时写错了字,或者手里的笔掉地上了,孩子随口就冒出一句“芭比Q了”。

  一开始,赵女士没在意。暑假期间,赵女士和朋友带着孩子们去露营。孩子们玩耍时,动不动就说“你个老六”。赵女士说,她问过孩子“老六”什么意思,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是觉得好玩,而且“大家都在说”。

  有相同感受的,还有身为初中生家长的刘女士。这些年,刘女士从孩子口中听了不少“黑话”。这些“黑话”有的是首字母缩写或者纯数字组合,有的则是读音近似却含沙射影“骂人”的词汇。“网络上新词很多,有时听到一个陌生的词汇,我就拿出手机悄悄搜索,搞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后再去和孩子沟通。”刘女士无奈地说。

  孩子喜欢说一些网络“黑话”,老师也有所体会。当过两次小学班主任的张女士说,随着手机、平板等的普及,孩子们确实能够掌握到不少“黑话烂梗”。“什么词汇流行就说什么,课间、上学前或者放学后,是传播的高频时间段。”相对于其他普通老师,身为班主任的她对这种现象的感触更深一些。

  最让张女士难忘的是,有一名学生竟然将“奥利给”写到了作文中。当时,张女士就在上面做了两点批注。“第一,这个词不能这样用。第二,即使这样写,考试时也不会拿分。”她发现,所谓“黑话烂梗”也有所区分。有的词义是比较中性的,无所谓褒贬,但多数是经过了读音、语义以及字母等的“变种”,引申作为其他意义使用。“有些词语明显不利于孩子学习和交流。”张女士感叹着说。

  网络梗变种多速度快

  孩子们口中流传、高频使用的“黑话烂梗”,到底来自什么地方?多位家长和老师都谈到了互联网的影响。

  一些网络“黑话烂梗”之所以流行,与孩子们频繁接触电子设备,以及“校园社交”的互相学习、模仿等多重因素有关。“可能一开始班里只有很少的孩子讲,后来大家觉得好玩,讲某些‘黑话’和‘烂梗’的人就多了。”一名老师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有的“黑话烂梗”,家长并不十分紧张。“互联网变化迅速,‘黑话烂梗’有其生命周期,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然后又出现一批新的‘黑话烂梗’。有的孩子虽然嘴上说,但是也不知道什么含义。”一位家长说。对于贬义词、拼音和汉字“混搭”、涉及人身攻击侮辱等不规范的“黑话烂梗”,家长、老师都认为不应该在孩子之间流行。

  近日,有关部门印发通知,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市区一名小学班主任介绍说,只要老师们发现孩子们说“黑话烂梗”,都会及时制止。也有老师表示,孩子说“黑话”时,都会有意识地躲避老师,家长的及时干预和教育也十分重要。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些新奇的语言、新奇的文化总能刺激和吸引他们。”沧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苟增强说,“黑话烂梗”表面看新奇、感染性强、变化快,但更深层面是孩子们那种寻求独立群体文化,逃避与成年人交流沟通,要与成人社会保持距离的心理。这容易影响到孩子的规范养成和身心成熟,不利于孩子融入社会。

  苟增强建议,各互联网平台和主播等从业者应多一些自律,减少不严肃、不规范内容传播。家长和学校也要提升孩子的网络素养,教他们分辨和认清问题实质,多掌握标准化、有价值的语言和文字。(记者 杨玉霞)

关键词:孩子,黑话,烂梗,网络,引导责任编辑: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