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4月2日,河间市组织近千人,举办了“推进河间发展再加速”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京津冀再制造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时小军以“努力到无能为力,奋斗到感动自己”为主题,就如何破解难题、推动创新发展,实现河间高质量发展再加速进行了精彩讲解。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大好机遇,河间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抢抓发展机遇?如何解决自身问题、突破发展瓶颈?如何着眼未来、再创河间经济辉煌?审时度势,河间确定了高质量发展再加速的战略目标。
打造【人才高地】激发创新活力
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高精尖人才,无论是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购房补贴的申请还是医疗卫生子女入学等综合配套服务,只需将所要办理的事项告知人才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就可以实现“一窗代办”。
河间市政务服务中心专门建立的沧州首个“人才窗口”,率先在全省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新模式,是一个政策集成、资源集约、服务集中的人才服务综合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在河间工作开辟“绿色通道”。
河间市委、市政府敏锐意识到,打造人才高地,必须放大视野,拓宽引才渠道。方能实行高科技人才引进政策,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为此,河间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河间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河间市优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企业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人才发展政策,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政策体系。积极引进院士、专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科研团队,加快院士工作站建设,全面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目前,河间共引进院士5名、教授16名、副教授28名、高级工程师6名、副研究员1名、博士及硕士60名。同时,加大对高科技人才的资金奖励。2017年度安排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和个人专项奖补资金383.9万元,2018年度安排奖补资金584.5万元。对2018年度院士工作站分别奖励30万元,对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分别奖励30万元,对创新研发投入达到比例要求的企业分别奖励20万元,对“985”“211”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分别给予住房补贴,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进行奖补。
嫁接“最强大脑”集聚创新资源
在日前省工信部门确定的全省第三批智慧集群建设试点产业集群中,河间市再制造产业集群位列其中。河间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还入选第八批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河间始终把对接国内外高科技资源作为战略目标,引领创新能力提升,聚集创新资源要素。
去年,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河间正式启用。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由中国工程院两名院士牵头,带领一批长期从事再制造研究的高水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各项工作。研究院是亚洲第一、世界前三的再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带动了河间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构建高端循环再生产方式,开拓了再制造产业的广阔前景。
“研究院聚焦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聚集推动和提升河间再制造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时小军表示。
集聚创新资源的河间,去年以来挂牌成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就达78家,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建立了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了三个院士工作站,分别是神美化工集团公司武强院士工作站、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徐滨士院士工作站、沧州会友线缆股份有限公司吴澄院士工作站;建立了高级别的技术研发检测机构;建立了三个省级星创天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权威机构的相互合作,共有65家企业与知名院校、科研院所、专业人才实现合作。
壮大创新主体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走进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公司和美国康宁公司联合设计研发的“X杯”屡获殊荣,明尚德也成为美国康宁公司的全球最佳供应商。
公司的创新发展,成绩离不开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系列强有力举措。据悉,河间专门设立工艺玻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用于扶持企业加大开发和设备更新投入。
壮大创新主体,河间也是好戏连连。
京津冀再制造研究院与长立公司共同研发的“汽车核心机电零部件再制造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生产”,获2018年度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格锐特公司是亚洲地区最大的P D C钻头制造企业之一,其钻井工具和钻头再制造绿色设计平台建设项目入选2018年国家级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
为壮大创新主体,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河间制定出台了《河间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河间市科技创新奖励办法》《河间市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创新主体明显增加,2018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17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名列沧州县(市、区)首位、全省前列。目前,河间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达886家,连续两年获评“河北品牌建设典范县”。
科技创新对河间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河间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