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与蛛网区位理论
区位研究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地理学上最著名的区位理论是德国地理学家杜能提出的中心地理论,笔者最近总结了一个新的区位理论——蛛网(区位)理论,目前尚不成熟。在此与朋友们做一些交流以便博采众长,促进区位研究的发展进步。蛛网(区位)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现实的地理空间都相当于一个蜘蛛网。城市是蛛网的结点,而交通是蛛网的通道。对欠发达地区而言,结点和通道都是必需的,这样才能与相邻地区构成一个完整的蛛网。蛛网理论是前些日子上课时(2017年3月13日)与学生讨论学科问题才提出来的,极不成熟,错误与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以往的区位理论强调了城市这个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蛛网区位理论强调了区域与外部联系的意义,这种联系可以是交通设施上的联系,也可以是资金、信息与人才方面的联系。经济学上将某些商品的价格与产量变动相互影响,引起规律性的循环变动的理论称为蛛网理论。1930年由美国的舒尔茨、荷兰的J.丁伯根和意大利的里奇各自独立提出。由于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用图形表示犹如蛛网,1934年英国的卡尔多将这种理论命名为蛛网理论。区位理论上未发现与个人认识相似观念同时结合经济学上已经提出蛛网理论的实际,这样可能需要将学说名称做一些调整,初步考虑可以命名为“蛛网区位理论”。蛛网区位理论目前主要组成要素包括结点(相当于中心地)、通道(主要是交通干线)和空洞(缺乏中心地并且远离交通干线)三项。 蛛网区位理论抛开了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等前辈学者建立的(城市)中心地理论方式,城市成为了全球蛛网中的一个个结点,可以应用于全球性区位分析,有望成为一种全球性区位理论。蛛网区位理论在于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这与一小时圈的理论目标不一致甚或是完全相反的,我在给学生介绍蛛网区位理论的时候就强调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应该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工业布局应该逐步向河北等地迁移。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蛛网区位理论肯定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我国古代的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也为蛛网区位理论提供了佐证,但蛛网区位理论能不能有生存发展的机会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注:蛛网区位理论只是一个理论设想,目前安排了一个本科生以西安为例做毕业论文,由于蛛网区位理论只是新近提出没有培养这方面人才,这个学生基本上也就是蛛网区位理论的唯一传人,好在学生还有兴趣,这大概是目前最值得庆贺的一件事。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是国内读者普遍比较熟悉的地理与文化现象,蛛网区位理论与之结合可以相得益彰。 补: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县,藏语称“建塘”,相传与巴塘、理塘系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甸”,似为彝语,意为“坝子”、“平地”。一说中甸系纳西语,为“土地”的音译,意为“酋长住地”或“饲养牦犏牛的地方”。香格里拉,是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1996年10月,在云南寻找香格里拉的考察启动了。1997年9月,云南省政府在迪庆州府中甸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举世寻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迪庆。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2002年5月5日,举行了更名庆典。香格里拉旅游业发展的生动事例说明蛛网区位理论有独特的实际应用价值,补充说明一下。 |
关键词:地理,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