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青山,方得金山
由“黑”转“绿”,从“挖山”变“治山”。近来,河北省矿产大市沙河出现了一种新现象:19名矿老板突破资源依赖,不再“坐吃山空”,而是主动搞起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开发。一座座曾经被挖掘的荒山荒坡正在变成绿水青山,也成为足以致富的金山银山。(11月22日《河北日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产业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重复的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这次沙河引导企业摆脱资源依赖,19名矿老板逐渐告别了原始粗放的“吃山”办法,努力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换到绿色化的轨道上来。不舍青山,方得金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是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的绿色发展。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处理发展与环保时,觉得“鱼与熊掌”难以兼得,难以跨过资源依赖定势这道坎儿。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割裂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没能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找到其中的利益结合点。这也就意味着,发展不仅要讲速度讲效益,更需要在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说到底,要想要绿水青山,就要坚持绿色发展,而加快绿色发展,就必须破除资源依赖的定势,这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破冰之举。过去,一些地方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建立了产业基础,积累起一些财富,但过度依赖资源的发展往往陷入了“资源陷阱”。由于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粗放式的资源开采开发,面临着日益凸显的产业结构单一性矛盾,发展投入的不足、资源供给的紧缺、发展环境的高成本、抗市场风险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频频为资源依赖型经济亮起了“红灯”,必须引起高度注意并加以解决。 很多时候,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目标是不一致的,诸如很多小煤矿、小铁矿基本上是采一吨、浪费两吨,造成非常大的资源浪费,如果对这一状况还不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改变,就很难跳出“资源依赖陷阱”。这就需要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产业创新为重点、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的全面创新,坚决把这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产量降下来,否则,资源环境就不能承受,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 宁愿放弃污染的GDP,也不舍弃蓝天碧水。绿色发展之路能走多远,关键看绿色产业能够培养多大、多强。要打好化解过剩产能的“组合拳”,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真正使资源型地区的“先发”优势转化为“先转”优势,在发展中谋转型,在转型中促发展。早一天破除资源依赖的定式,也就能早一天焕发新的生机,真正实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刘凤敏) |
关键词:沙河,金山银山,产业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