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茹文化生活四十年
长城网沧州9月1日讯(齐斐斐 任秀书 张冲 )她原汁原味的数帧小照,活灵活现地记录了40多年来的温馨画面。 她的水墨乡土画,就像田野中那朵随心所欲的花,朴实真诚,自由奔放。 她的一双手,拿过锄头、开过机床、端过钢枪、拖过炸药包,但就是这双粗糙的手,拿了40多年的相机、写了20多年的书画。她就是郭艳茹,肃宁县窝北镇东芝兰村的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对生活的感悟非常人能比,她对艺术的虔诚非常人能及,她对家乡这片热土的依恋可与生命相媲。 镜头中的浓浓乡情 说是农村妇女,其实63岁的郭艳茹自18岁那年便在城里工作了。只是眼前的这位大姐着实让人感觉,这就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当我们来到她居住的育才小区时,一片花丛间,几个孩童正簇拥着一位银丝过半、皮肤黝黑的老人。“奶奶,给我拍,给我拍,你看我的姿势多好看。”随即听到了老人手中相机的咔嚓咔嚓声,从她的专业程度断定这位便是我们要找的郭艳茹。看到他们在一起的欢笑,记者不忍打扰,只是有心的郭艳茹看到了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停下来热情相问。“我就是个热爱生活的农村妇女,眼里看的,心里有的只是美好地生活。”在郭艳茹的相邀下,我们信步来到她的居所,听其讲述过去的故事。 当过民兵连长 “大姐您身体真好,眼睛不花,耳朵不背,手也不抖啊!”“当然了,我曾经可是民兵副连长,带队训练过呢。”说着郭艳茹摆起了架势,一颗手榴弹仿佛就在她手中呼之欲出。 郭艳茹现在来说就是个“女汉子”。从小身体就好,干活可比男孩子。18岁那年,吃大锅饭挣工分,郭艳茹和村里最壮的小伙子比着干,可以养活一家人。就在那一年7月1日,她凭着出色能干被推荐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在乡亲们的拥护下当起了东芝兰村的民兵副连长。当时在农村女人带兵可是件“新闻”。而且是个刚满18岁的黄毛丫头,很多青壮年都不服气。郭艳茹就努力练习打枪,扔手榴弹,有时候整夜整夜的不睡觉,手都练到发抖。她将自己的双手伸在记者面前,打趣地说“别看我的手小,可是什么三八大杆、机枪、冲锋枪、手枪,我都打过,而且从来没有空靶。别看我个子小,我还点过炸药包,投过手榴弹,炸过坦克呢!”至今回忆起来,郭艳茹满满的自豪。记得第一次训练炸坦克时,虽然坦克是真,炸药是假,但是大部分民兵还是心有余悸。郭艳茹却第一个站出来,说:“我来!”指导员拍了拍她的肩膀,“你只要冲上坦克,掀起盖子,把炸药包放进去,然后在规定时间内跑到安全范围区,就算是成功的完成了任务。”“没问题!”郭艳茹拿起炸药包,冲了上去。临危不惧的表现让指导员对她赞赏有加! 要说这双手,只能用“精准巧”来形容。带了一年的兵,1970年郭艳茹进入沧州机床厂工作,从事车工。“一进厂,工人们就都知道了,厂里来了位女民兵连长,再加上自己工作刻苦,在厂里很有名。”郭大姐笑着说,那时候我们几个工友,成立了一个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大家在一起学马列毛泽东思想以及各种文化知识,提高思想水平。有一天,一个叫做冯远方的工友拿来一部120海鸥相机,这可让终日娱乐较少的工友们沸腾起来,都争着抢着把玩一下,过过手瘾。郭艳茹也是一样,看着这个新鲜的玩意,眼神都直了。“咱们学摄影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工友们纷纷响应。他们拿着相机冲到了运河边,眼前的花花草草,滔滔运河都闯进了他们的镜头。郭艳茹清楚地记得自己拍出的第一张照片,“当眼中的大运河变成照片上粼粼波涛时,心里激动地砰砰跳。”从此,她便迷上了这种神奇的玩法,只要不上班,她就和工友们一起去摄影,看见什么就拍下来。“当时我每月只有30块钱的工资,光买胶卷就要十来块钱,省吃俭用啦。吃饭经常是窝头咸菜,衣服也不敢买新的,有一年的回家的车票钱都是师傅给买的。”即使这样,都没有挡住她对摄影的热爱。 回乡继续搞摄影 1976年,郭艳茹被调回了自己的家乡,肃宁农机修造厂。在工作繁忙的的间隙,她还是继续拍照。“那时候我的工资只够买胶卷的,相机买不起,只能又在工友那借了一个,记录下工友们的工作和生活瞬间。”郭艳茹说,那时候能用胶卷相机拍出来照片简直就是“神人”,有好多人都拍不出来,冲洗时照片是白板。就这样,郭艳茹的名气一步步见大。 二十年前,沧州的朋友要郭艳茹拍摄的照片,她没有多想,就把随手拍的一张儿子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河边煮鱼嬉戏的照片寄了过去,还命名为《长征路上》。她可不知道这次无意的一次机会,却是她摄影道路的真正开始。那张照片正好被本报摄影部的一位摄影编辑看到了。这位编辑将她的照片刊登在了报纸上。这对郭艳茹来说,是莫大的鼓舞。随后,她又结识了沧州摄影家协会主席沈英老师,沧州摄影家协会的吕世忠老师,他们都给了郭艳茹莫大的帮助。 郭艳茹的作品第一次见诸报端后,她对摄影有了新的认识,从此她开始参与了摄影创作之路。她开始将自己的摄影镜头投向了生她养她的农村。郭艳茹经常背着照相机出现在乡村的田间地头上。为此村里的老百姓把她称作是“俺们自己的摄影家”。 自从2003年开始,郭艳茹开始拍摄新闻片,退休后被返聘到肃宁某单位工作,主要从事新闻片拍摄。2006年,她和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的摄影迷们一起前去西柏坡寻迹。当时怀着高山深处有美景的想法,兵分几路,郭艳茹和几个大姐进了山。一路的美景吸引着这群摄影家们,每一个角度都是一个经典。在他们登上山顶时,看着镜头中的徐徐落日,大家欢呼雀跃,赶紧按下快门,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幕。可是她们没想到的是,这个时候不下山,就意味着危险重重。夕阳很快落到了山的那头,夜幕如约而至。山顶的凉风乍起,四周黑漆一片。“可能是人多势众,也没觉得害怕,只是陶醉在满山的萤火虫的星星点点中。”郭艳茹和队友们摸索着下山,一不小心趔趄,郭艳茹摔倒了。她的腿疼得钻心,却依旧没有停下来,继续攀爬着。直到发现了山下的一串火把,耳边想起了老乡们的吆喝声,才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大部队了。“这次经历虽然惊险,但是终生难忘,为了摄影就应该跋山涉水,把最美的风景收入囊中。”郭艳茹笑着说。 带着孙女去摄影 2009年春天,郭艳茹的朋友张会兰为庆祝好友生日,和几个朋友一起骑行来到了十公里之外的古唐河故道游玩。这里生长着大片大片的梨树,香雪摇落青梨小。郭艳茹看到,拿出相机开始给这些梨树拍照。朋友们也相继学着她的样子拿出自家相机“咔嚓”起来。回家路上,女人们相约,每逢金秋,还要来看望这片梨园中的老梨树。就这样,一个纯民间、纯业余的摄影组织“老梨树摄影组”诞生了。郭艳茹是摄影组中大师级的人物,也是组里的大姐。即使是在日子拮据的年代,她也是与手中的相机不离不弃。摄影组成立以来,她毫无保留地把拿手绝活传授给了妹妹们。因为经常到梨花村拍照,郭艳茹与这里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听说郭艳茹去拍梨花了,村民们有的去地里挑野菜、在树上掰香椿芽、还有的回家贴菜饼子、蒸窝头。准备好了就在村口静静的等着硬往车上塞。郭艳茹带去拍照的朋友,经常被感动地说:“怎么老百姓对你像对当年的八路军呀”。 郭艳茹是一个懂得生活的女人,独特的视角和巧妙的构思,让她的照片注入了灵魂和感情。2010年,小孙女李玉涵诞生了,红红的小嘴,胖乎乎的小脸蛋,可爱至极。郭艳茹不舍离怀,从此小孙女便整天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小姑娘也成了郭艳茹的照片中的主角。牙牙学语,邯郸学步,郭艳茹的摄影作品是温情的,充满生活的暖意,这对祖孙俩也成为摄影活动中的一道温暖风景。去年的梨花节,郭艳茹记忆犹新。花白的老人,一身素朴,两手拿着相机对焦拍摄,后背上背着一个穿着红衣的小姑娘。她们本身就已经是别人镜头中的尤物,一位天津作家,一路和郭艳茹并肩而行,大赞这才是最朴实的乡土人情。 郭艳茹对于水墨,最初只是兴趣,那时的她不知道如何用笔,如何上色,一切都是照葫芦画瓢。一次拍摄的活动中,无意见听了一堂水墨的讲座。从此她开始正式了解,并接触了绘画。她无门无派,但是她的水墨乡土画,却有很强的记忆入侵性。 多年来,郭艳茹荣誉等身。1998年书画作品《人物》在沧州市首届妇女美术作品展中荣获三等奖;2002年书画作品在肃宁县纪委、监察局主办的“廉政清风”书画展中荣获一等奖;2011年在创建“橄榄树‘你不孤独’博爱救助会”筹款活动中,为孤独患儿捐赠书画作品12幅;2012年绘画作品《谁家的媳妇回娘家》荣获“和谐之美”第二届中华女性书画、摄影大赛优秀奖。1991年《我们胜利了》在第三届河北省妇女摄影作品展览中荣获三等奖;。1994年在全国税务总局和全国文联举办的税收带来“祖国美”摄影大赛上,《初生牛犊》获三等奖 1995年《大手笔》在迎接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第三届大众摄影“新越杯”全国妇女作品中获优秀奖 2008年《众星捧月》获沧州市西四县、市摄影精品展中荣获一等奖。 2012年《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入选第五届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展。 可是,郭艳茹的幸福和快乐与这些无关,她就是一个生活的透视者,用镜头记录生活的点滴,用画面述说浓浓的乡土情。 |
关键词:郭艳茹,文化,热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