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育不断“走出去” 来中国学中文成时尚
原标题:国际汉语教育不断“走出去” 来中国学中文成时尚 站在中山大学的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门前,中大国际汉语学院院长周小兵说:“2004年我们学院开始招生的时候,只有六个学生。到现在,我们每年培育近300个国际学生。”来自瑞士的李伊莎从去年开始在中大学习汉语言,她说,“之前我在韩国工作了4年多。可是当时我觉得,如果不好好学习汉语,我以后肯定会后悔的。” 来中国学中文成时尚 李伊莎是个金发碧眼的瑞士人,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去年的某一个时刻,李伊莎还在韩国,手头上有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朝九晚五、生活不愁。但她还是递交了辞呈,从韩国飞到中国广州,来到中山大学,自费学习汉语。在许久以前,她分别在台湾和上海呆过半年,就是这些在中国漂泊的日子,让她一直念念不忘。 像李伊莎这样来中国留学的外国人并不在少数。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3年增加20555人。 他们来华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多种多样的。高大开朗的余乐来自墨西哥,7年前开始学中文。他本科修读计算机专业,读硕士转读汉语言,现在已经是博士。汉语对他而言有独特的魅力,“我已经学过西班牙语、英语和法语了,我觉得中文很有挑战,更有意思”。 余乐告诉记者,在墨西哥,有很多人在学初级汉语,“如果有300个人在读外语,那么其中有100人在学汉语。连部分小学都开汉语班了”。余乐说:“如果我跟朋友说我在中国,他们都觉得我过的是很酷炫的生活。我的很多朋友都跑去学中文了,刚开始学的时候,他们都觉得自己要‘发财了,发财了’!” 来自泰国的陈琳乐和柯佩佩,都是祖籍潮汕的华裔。陈琳乐正攻读汉语言博士,而柯佩佩则在念汉语言硕士三年级,目前他们已经可以用中文写几万字的论文。陈琳乐认为学汉语是她找到好工作的筹码,“泰国汉语教师的人才缺口很大,本科毕业都可以去当老师了”。 来自俄罗斯的瓦夏现在是周小兵的博士生,这个帅小伙不仅普通话说得很溜,广州话也十分精通。与许多俄罗斯留学生不同,如今的瓦夏学习汉语不是以职业选择为首要考量,他是真心喜欢上广东文化,爱上了粤语,并且打算在这方面下功夫,作一番研究。 他们都是中大国际汉语学院的学生。 让汉语教学“少走弯路” 到目前为止,中大国际汉语学院已经先后“引进来”8000多名外国留学生。而让留学生们学习怎样的汉语,教材就非常关键。为了更好地“走出去”,在国家汉办支持下,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下称基地)在2009年5月建成,致力于建设健全汉语教材信息库。 “我们基地主要任务就是收集、整理全球的汉语教材,建立一个健全的汉语教材的信息平台。以往,汉语教材的信息比较凌乱,但现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掌握,全球汉语教学中目前有哪些方面的教材,缺哪些方面的教材。”中大国际汉语学院院长周小兵介绍说。 基地的电脑里,只要在“全球汉语教材信息库”输入关键字,就可以找到全球范围内的相关教材信息。“现在教材信息互通以后,中国或外国的学校都可以轻松地找到他们想要的教材,编写教材的重复率也大大降低,学习、研究汉语,能够少走许多弯路。” “我们收集世界各国的汉语教材,有多少,收多少。”基地收集的汉语及文化教材信息共15500册(种),涵盖46种媒介语。周小兵如数家珍:“西夏的第一部西夏文中文双语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被认为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西儒耳目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你还可以听到老舍当年在英国教汉语的声音。” 2004年以来,基地共出版汉语教材20多种、50余册,《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等多种教材被翻译成外文在海外发行。这个基地也成为国内外汉语学习教材最权威的中心之一。目前已与国内外10多所知名高校合作推广汉语教育,方式包括建立孔子学院、派遣汉语教师、合作编写教材等等。 |
关键词:汉语教育,教材信息,汉语教师,媒介语,国家汉办,汉语学习,教育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