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老板出钱建大棚 农民出力享分红
“去年种了一茬西红柿,小半年的时间赚了2万多块,差不多顶打工一年挣得钱了。现在又种上了甜瓜,到收获时,再挣几万块没问题。”近日,在献县高官乡陈高官村的一座大棚里,村民杨凤勇边管理甜瓜苗,边向笔者算起了“大棚丰收账”。 杨凤勇以前主要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这两年,他上了岁数,再加上老人年过七旬需要人照顾,就想在家门口找一份既能挣钱又能顾家的活。正当杨凤勇求工无门时,村里干企业的常宁帮他实现了这个愿望。 常宁经营着一家抢险救灾专用设备的企业,有一定的资金积累。这几年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出现,国家出台了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等政策,让常宁意识到投资农业,搞规模化现代农业产业化前景广阔,便决定回村搞现代设施农业,开拓新的产业门路,带动乡亲们致富。 2014年8月,常宁成立了一家农业开发公司,在村里通过流转承包了近1000亩土地,一期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了22个大棚。大棚建成后,常宁并没有安排公司管理经营这些大棚,而是将这些大棚交给了村里的一些家庭生活困难,或外出打工困难的村民管理。为了保证村民收益,常宁采取了保底的做法,即大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种苗、化肥等物资供应,种植技术跟踪指导、市场销售等都由他来负责,村民只需负责施肥、采摘、浇水等管理。大棚作物收成后,公司与村民利润分成。 杨凤勇说,刚开始时,村民对种大棚多是外行,常宁从种植品种的选择,到请技术人员指导,都为村民安排得非常周全。对于收入分成,常宁把大头给了村民,自己只拿了小头。杨凤勇说,现在,村民种大棚不投一分钱,产品卖出后,得7成的利润,常宁自己只留3成。受市场影响,头一茬种的西红柿价格比往年价格低,村民的实际收入比预期少了些。常宁为了保证村民的收入,就把自己应得的3成利润都返给了村民。 投巨资建大棚让村民种,在利润分配上自己只拿3成,有的村民说,常宁这是干了一桩“赔本买卖”。常宁却说,搞农业开发得算大账、长远账。自己投资建大棚,交给乡亲们种,既发挥了自己的资金优势,也解决了乡亲们想发展现代农业但无力投资的问题。实行利润分成,不用乡亲们承担风险,就能充分调动乡亲们参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积极性,既实现了自己致富后帮一帮乡亲们的心愿,也开拓了一条带动乡亲们共同富裕的路子。 常宁说:“现在,看到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种大棚就有不错的收益,很多村民来找,希望也能包个大棚。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今年,我将再建30个大棚,让更多村民受益。” |
关键词:献县,大棚,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