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好人启示录:道德建设投1元 社会效益或超千百
深化“善行河北”建设“好人之城”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临的物质文明建设任务是非常沉重的话,那么,经过30余年艰辛奋斗,在我们成功解除贫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我们面临的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则是相当巨大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对道德文明的呼唤,从来没有像当下这样要求如此强烈和如此迫切。毫无疑问,依据这样的时代背景来审视我们今天的“沧州公民道德建设座谈会”,显然,它有着重大的示范效应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利益调适,各种诉求汇聚,各种矛盾加剧,各种观念激荡。实际上,社会中的所有成员都回避不了这样的精神层面冲击:面对现实种种诱惑和迷茫,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沧州人民以他们丰富而生动的实践,很好地回答了当今中国的这个重大课题;他们全力塑造和推崇的“沧州好人”,就是一份精彩而出色的答卷。 “沧州好人”告诉我们:物质文明建设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也要跟上去;只有二者都上去了,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和谐、美满、幸福的工作与生活的宜居环境。如果二者不能相互协调发展,即使物质文明建设上得很快很猛,那也只是一时的,迟早也会因精神文明建设上不去而被拖下来,甚至拖垮。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犹如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我们不能只注意一头而无视另一头。人们往往看重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却常常没有注意到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有着强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沧州作为“好人之城”,正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合力推出来的,只有一个建设力量是不够的,也缺乏这个“劲”所必需的全部动力。 “沧州好人”还告诉我们:在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把道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重心突出。我们不仅要崇拜雷锋那样的伟大英雄,同时也要竭力打造工作和生活在身边、周围的“好人群体”。用身边的“好人”,感动周围,激励普通,幅射社会。事实证明,人们的生活质量优劣、幸福指数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建设的程度。道德建设搞得好,人们的生活质量就优,幸福指数就高。正如有的外地人所说,沧州这里的收入,可能比不上有的南方沿海发达地方,但沧州好人多,风气正,我们更愿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沧州好人”为宜居概念刷新了新的内涵和外延。 “沧州好人”还告诉我们:凝聚社会共识力量,降低社会管理成本,重要的抓手就在于,全力推崇“好人”,大力培植“好人”群体,努力营造“好人”辈出的舆论氛围和社会风尚。在道德建设方面投入一元钱,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可能要超过十元、百元甚至千元。现在人们对道德文明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大住房的需求!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的确,“沧州好人”是非常感人的,情、言、声、义等四个条件,全都具备。总之,“沧州好人”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美橱窗展示。将“沧州好人”推广到全国,必定有助于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道德期盼。(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尹韵公) |
关键词:沧州好人,道德建设,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