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沧州频道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沧州频道>>专题

农民作家石洪林持“不懈”笔书农村巨变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刘延丽 周之升 2015-01-09 16:09:0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沧州好人”典型代表、河北十佳调解员、全国模范调解员石洪林。刘延丽 摄

  长城网沧州12月23日电(记者 刘延丽 通讯员 周之升)在南皮县鲍官屯镇鲍官屯村,有一位传奇农民作家,从2007年至今已经著书三本,持一支“不懈”笔,记录下1984年以来的发展变迁。他曾获“沧州好人”典型代表、道德模范、河北省十佳调解员、全国模范调解员等多项荣誉称号。长城网沧州站本期“寻找身边好人”系列报道,走近年逾花甲的老人石洪林,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就是我写的三本书。”在鲍官屯镇政府一间布置简单的办公室内,记者见到了这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得知记者来意,他拿出三本崭新的书籍来。

  记者带着钦佩之情将书捧在手中。这三本书分别是《农村工作十年日记》、《和谐基石——新时期农村矛盾纠纷调处实践与体会》、《和谐情结——新时期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技巧》,时间跨度从1984年至2009年。

  “1984年至1994年,我在鲍官屯村任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这本《日记》记录的就是这10年的历史;之后我到鲍官屯镇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和谐基石》、《和谐情结》这两本书是根据这些年的经验,对矛盾纠纷的典型案例和调解技巧等进行的整理汇总。”石洪林认真地介绍着。

  谈起出书的经历,石洪林如数家珍。1975年至1981年他在部队服役,因为擅长写作,曾在北京出版社工作三年,在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百余篇新闻和文学作品。在农村任职期间,他坚持每天写日记,多年来养成了读书看报的好习惯,每读到一篇好文章,每发现一个符合农村实际的案例,他都要认真做好笔记或剪贴下来。

长城网记者对石洪林进行专访。崔海广摄

  “1985.5.10晚,村两委全体会议;5.11上午,支书主持研究旧公房折价;5.12上午,下雨,查看五保户吕风瑞家房子……”翻看《日记》,里面翔实地记载了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政策与农村现行工作措施的碰撞,在“三提五统”、公粮农税征收、计划生育、挑河打堤、植树造林等项工作中那些轰轰烈烈的形势和场面;记载了十年间国家政策的巨大变化,由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不尽合适的提法、做法,到逐步走向合理化、合法化、规范化、程序化;记载了大家对党的事业的孜孜以求,讲述了农村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想想当时,做梦也想不到能有今天的发展。“石洪林感慨,1989年鲍官屯村破天荒地吃上了自来水,村民高兴得赞不绝口,再也不用挑着水桶去村外担水吃了;1992年学校彻底实现木质化……而如今,工资涨了,道路畅通了,学校搬进了楼房,1000多户的村庄也已购买了200辆汽车,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都有了很大转变。

  石洪林回忆,2005年河北地区取消了农业税,他当时感动得潸然泪下,“国家不仅免去了农税,而且种地还给农民补贴,购买家电、农机、汽车、摩托也给补贴,办公益事业也给补贴,人民能不说共产党好吗,能不由衷地拥护党的领导和现行政策?”从那个时代一路走来,走进今天的盛世春天,他感谢党把阳光雨露洒遍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在村里的10年给石洪林留下太多的回味和思考,为将那段历史记录下来,2007年,他用一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写了这本百万字的《农村十年工作日记》,后来又缩减到53万字,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石洪林奔波在路上。周之升供图

  一本书成功出版,便一发不可收拾。石洪林从1993年从事调解工作以来,建立的调查记录、调解笔录、回访笔记、根据纠纷实际情况所制订的协议书等从一开始就全部保存下来。

  2008年,石洪林和同事选取成功调处化解的34个典型案例,编撰成15万字的《和谐基石——新时期农村矛盾纠纷调处实践与体会》一书。该书将以和为贵、宽容忍让、仁义孝悌等传统道德观念融于案件调处过程,被认为是“启迪民智、化解民怨”的生动教材。

  2009年,石洪林又对矛盾纠纷的调解艺术和技巧进行整理汇总,又出版了18万字的《和谐情结——新时期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技巧》,用《孙子兵法》演绎30个调解案例,把农村矛盾分成32个种类,并在我国几百种现行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中,选辑出与调解农村矛盾相关的一些法律条文,使之成为一本调解工作的工具书。

  三更起五更眠勤奋写书,不仅基于石洪林的爱好,更是责任心使然。他说,想把自己化作一个路标或者立在路边的惊叹号,告诉未来的同仁们,路应该怎么走,怎样走会更稳妥安全。同时,他希望大家永远记住历史,能够真切感受到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沧州好人,石洪林,作家

责任编辑:董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