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生态制约 沧州今冬明春将造林绿化40万亩
新华区建设占地1470亩的城北森林公园,园内种植青年林、双拥林、警民林、道德模范林、公仆林;献县在境内石黄高速绿廊建设中充分利用沿线坑塘,打造5个30亩以上的绿色景观;海兴县实施辛黄公路两侧3000亩、海崔公路两侧2000亩绿化工程,营造“一路一景”的绿化景观……沧州市把开展造林绿化作为推动沧州绿色崛起、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力争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沧州市委书记商黎光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发展的生命线。沧州要坚定不移地打绿色牌,做生态文章。该市确定,今冬明春造林绿化目标为40万亩,其中今年冬季造林15万亩,2015年春季造林25万亩,2015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27.5%。截至12月3日,全市共完成造林16.97万亩,土地流转7.99万亩,完成今冬造林任务的113.1%。 突出造林重点,千方百计增加绿化总量。抓好“6+1+1”绿美廊道改造提升,即完成6条高速公路、106国道以及京沪高铁8条廊道的绿化工作,构筑“五纵三横”的生态骨架。推进6个万亩大方(河间子牙新河沿线及郭村乡、任丘市城区周边及106国道沿线、献县城区周边及献肃路沿线、东光县南运河沿岸、南皮县漳卫新河沿岸、海兴县农场及周边)建设,通过规划引导、合理布局、活化机制,确保完成造林2万亩,补植补造2万亩。同时,启动实施重要水源地沿线及周边绿化,努力实现全市河渠堤坡及两侧宜林闲散隙地全部绿化。抓好城市、乡村以及园区周边等重要节点的造林绿化,建设城郊森林公园,打造一批精品工程,提升园林绿化层次和水平;围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开展“绿美”村庄创建,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打造农村发展新增长点;抓好开发区、工业园区周边绿化,每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周边建设500亩以上的园区森林,建设乔、灌、花、草相配套的景观大道,形成生态隔离带、绿化景观带。 科学种树,因地制宜。该市根据水土条件特殊、园林绿化难度较大的实际,采取措施打破盐碱地制约。在树种选择上,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尊重自然规律,选种易栽、易活、经济、实用的乡土树种,凸显地方特色。针对沧州东部盐碱地造林的不利因素,推广造林新技术,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树木成活率。另外,加强抚育管理,抓好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和禁止乱砍滥伐工作,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确保栽一棵活一棵,种一片成一片。 创新完善机制,提升造林绿化质量和水平。该市完善惠民政策机制,安排专项资金补助,保证绿化需要。推行统一流转土地造林机制,提高造林质量和效益。推行股份制造林机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推动林农之间、林农与企业之间通过股份合作形式共同开发。完善林权保障机制,依法落实地权、林权,保护造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为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该市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营建各种形式的纪念林。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绿色廊道、大片沙荒碱地等重点区位和重要窗口的绿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由县(市、区)政府统一流转土地,造林公司(大户)承包经营林地。对市确定的重点绿化工程和连片1000亩以上的规模化造林,根据造林进度、质量和效果,给予适当补助。 |
关键词:环保,沧州,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