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衡水中学“高考梦工厂”的推手(上)
衡水中学几乎以一己之力扛起了衡水“教育名城”所有的名声,也成为这个经济落后、资源匮乏城市的重心所在。如果把衡中比作一个工厂,那么整个河北省的初中,都是衡水中学的原材料供应商。在很多中学校长和老师们眼中,衡水中学就像“黑洞”一样吸纳全省甚至省外优秀生源。尽管衡中背负着“跨区域招生”、“站起一个,倒下一片”的争议甚至举报,但当地政府在教育政绩观的驱动下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都不了了之。
有人用“聪明伶俐进去,呆若木鸡出来”来形容“高考流水线工厂”对学生个性和思想的压迫。在一再的质疑和批评声中,衡中仍在大踏步地走自己的路,究竟哪些力量是这个“高考梦工厂”的推手呢?郑州晚报记者路文兵河北衡水报道
量化考核让“学生累得发晕,老师累得吐血”
“我女儿在衡中教数学,一个月能发五六千的工资,福利也好,米啊油啊基本不用自己花钱买。就是太累了,每天都披星戴月的。”一位衡中老师的母亲告诉记者。
一位衡中老师向记者表示,衡中给老师们的待遇和福利,远远超过当地行业水平。“但也真是累,甚至比学生都累,工作时间和付出的精力几乎是其他行业的两倍。”
有人说,完全可以把衡水中学当做一家工厂来看待,作为“员工”的学生和老师没有一点自由可言。在这样的压力下,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就相当于员工做违反企业规定的事,是要受到像“扣工资”似的惩罚,而老师则接受着类似企业KPI的量化考核,一刻不敢松懈。
“衡中之前经常给老师们办集体婚礼。就是因为他们太忙了,根本没时间出去找对象,只能内部解决了。据说,还有的老师累得生不出孩子。”一位衡中毕业的学生透露。
在衡水中学,从5点30分早操后的早读开始,老师就要进入工作状态,直到晚上9点半。坐班,量化考核会具体到每个小时。班主任的工作时间则更长一些。一年中,除了暑假、春节和高考,其他的节假日以及周末,老师们基本不能休息。
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的学习成绩、纪律、宿舍卫生状况,甚至连跑操的队形,都会影响考核成绩。相应的违规行为会扣除班级相应的分数。量化考核成绩直接与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绩效评定发生联系。
学生们平时的表现会反映在量化表上,各班的量化分每周进行排名,贴在教学楼前。
衡水中学前校长李金池认为,衡水中学的管理说到底就是“封闭管理”和“量化考核”。封闭式的管理,可以为学校营造一个单纯的学习环境。而“量化考核”,则是调动老师积极性最重要的手段。
一位去过衡中的参观者认为,绩效量化其实就是借助现代公司手段管理校园,无止境地追求效率和数值考量。量化考核鞭策结果是,老师只能拼命工作。
李金池离开衡中后坦承,当时搞的是题海战术,拼学生、拼老师,“做了不少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有些老师甚至体罚学生,采用棍棒教育,“学生累得发昏,老师累得吐血。”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衡水中学火了,成为学生家长眼中考入名牌大学的“圣地”。
衡水中学已经形成了一种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实现了升学率与资源富集的循环促进—遥遥领先的高考战绩,吸引着本地和外地越来越多的优秀生源拥入。而这些优秀生源为衡中一次又一次地创造着“高考神话”。
据了解,在衡中等名校跨地区招生的冲击下,包括邢台、保定、沧州、邯郸、张家口、辛集等多地都成为生源大战的重灾区。
8月22日,衡水中学新建的南校区正式投入使用,3个年级9000余名师生入驻。新校区由当地知名地产公司与衡水中学合作办学,设施设备先进而齐全,衡中校长张文茂称其为“历史性的突破”。
然而,就在衡水中学不断扩张的同时,周边县市的中学却陷入烦恼和危机。衡水中学等超级中学的“掐尖”,使得大部分县市中学的处境越来越恶化,被业内人士形容为“站起一个,倒下一片”。
生源大战之下,一些县中学、区片中学面临巨大挑战。在很多中学校长和老师们眼中,衡水中学就像“黑洞”一样吸纳全省甚至省外优秀生源。沧州市某县中一位教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本该属于我们学校的优秀生源许多都被掐尖挖走了。2000年以前,我们中学还有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后来就没有了。优质生源的流失,让我们学校高考录取率滑坡严重,生源的严重不足已经让学校面临生存危机。”
作为衡水中学的近邻,教育也是辛集市的名片之一。辛集市第一中学的校长感叹说,如今辛集市可能平均三年才出一个清华北大,生源严重流失。“河北衡水中学是超级中学,它可以说是全省招生,我们离衡水又近,所以我们的生源外流太严重。我们也是为了保住饭碗,你说咱们这300多老师真没有生源了怎么办?”
河北其他地方的一些校长和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也曾向省里写信举报。“难道教育局管不了他们吗?”有人在举报信中写道。他们认为,衡水跨区域招生,影响教育均衡。虽然河北省教育厅一再禁止超范围招生,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撰文称,集中力量办超级中学有违教育公平。
一个超级中学“兴奋”一座城
2013年,河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不允许跨区域招生,也不允许设立重点班或快慢班。但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关规定却难以落实。
有人粗略估计,近年来,每年有近4万名外地学生和陪读者拥入衡水市区。逐年上演的教育“移民”也给这个市区人口不足50万的城市带来诸多变化。
石家庄某重点中学的一位招生老师说,有关部门对衡水中学的做法实际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关键有时候你管不了人家,你要管衡水能全省招生么,把尖子全给拔过去了,河北要管的话,能出现这种情况么?光高一就60个班,衡水哪来那么多生源?”
不能否认,升学率高的“超级牛校”吸引了大批教育“移民者”的拥入,也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收益的不单单是教育行业,人来了,吃喝拉撒睡,加上通信需要,至少可以带动房地产、酒店、通信、交通等行业的兴旺。
衡水中学的校中校滏阳中学有30多个复读班,每个班至少有100多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至少有60%的学生是外地考生。
某网站一项“拿什么代表城市”的调查显示,高中教育成为衡水的一个标签。
尽管不断有人写信举报衡中的跨区域招生,但当地政府部门对衡水中学的态度则极为“亲热”。
搜索关于衡水中学的新闻,不难看出当地政府部门对衡水中学的大力支持。每年高考成绩出榜之后,衡水中学的网站会挂满衡水各个领导的贺词。在衡中扩建时,时任市委书记也表达了强烈的支持:“涉及到哪个部门、哪个单位,都要尽职尽责,密切配合。要在全市各级的共同努力下,把衡水中学的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把衡水中学打造成衡水对外开放的亮丽窗口。”
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表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初湖北的“黄冈模式”。凭着“奥赛、高考和教辅”三大法宝,黄冈中学缔造了基础教育的第一代“神话”,宣称“把中国考起来”。
火起来的同时,黄冈中学不仅大卖教辅试卷,每年都有全国人大代表名额。仅十余年后,学校每年效益就过千万,还到外地开分校。基础教育为贫困地区带来的名声与经济反哺,刺激了地方教育政绩观的兴起。 |
关键词:教育,衡水中学,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