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的成功实践教育引导与管理约束相结合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公民道德建设,有许多经验做法值得总结和坚持。 注重把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尊重公民价值诉求相结合。道德建设必须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必须符合一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又必须兼顾社会成员最普遍的价值诉求。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注重二者的结合。一方面,既坚持道德建设的共产主义方向,又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求,倡导爱国守法、公正法治理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引导公民正确认识和处理义与利、竞争与协作、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各类矛盾关系,倡导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要求,倡导传承文化、明礼诚信理念;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要求,倡导自由平等、团结友善理念;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要求,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融共生。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尊重公民最普遍的价值诉求,发挥公民在道德建设中的自身价值。以全体公民作为人的具体内涵,以全体公民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形成的共同利益、共同道德理想和共同道德标准为依据,追求全体公民和整个社会道德的发展完善,以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为手段,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调动人在道德建设中的积极性,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把实现基本道德要求与倡导更高道德标准相结合。道德是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坚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一方面,面向全体公民树立共同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包括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普遍的道德要求是最广大的社会公民群体在道德认知方面的“最大公约数”,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底线要求”。另一方面,在全社会倡导更高的道德理想与价值目标,提出公民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体现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需要,引领和带动全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水平不断提升。 注重把继承借鉴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既强调批判地继承与借鉴中外一切优秀思想道德成果,又注重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发展创新,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比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其内涵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德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伦美德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同时,注意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吸收新的思想文化成果进行改造创新。 注重把教育引导与管理约束相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质上是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行为的过程,遵循“从他律(服从外部的规范要求)发展到自律(听从内心命令)”的基本路径,既要靠教育引导,也要靠管理约束。一方面,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构建了以政府、学校、社区、企业、媒体、社会组织等为建设单元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特别强调从小公民抓起,建立了全程覆盖、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体系,并积极发挥媒体的德育功能,着力传递好与坏、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价值判断,引导公民个体从内心产生道德认同与道德信念,树立道德良心与道德理想。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外部的社会管理力量,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从外部给予道德行为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面向各级组织、各类群体建立了文明守则、乡规民约、职业道德规范等,规范与引导公民的行为;建立健全包含公共财物、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婚姻家庭等在内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使社会道德要求加速向公民道德行为转化,使道德建设实现由虚到实的转变。 注重把道德观念形成与道德实践养成相结合。道德化于心,显于行,贵在认同,重在践履。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既强调道德教育,又注重道德实践,促进公民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养成。遵循公民道德认知规律,实现公民道德规范内容的具体化、表述的简明化,力求通俗易懂、便于传播,实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遵循公民道德教育规律,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感动人物”“最美乡村教师”等模范人物的评选活动,通过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广大公民;遵循公民道德传播规律,适应媒体传播的发展变化,推进公民道德教育进入最基层的社会单元,广泛覆盖社会空间;遵循公民道德管理规律,善于利用舆论引导、社会奖惩、价值观教育等管理机制及社会的外部环境和隐性的教育资源,增强道德建设的渗透力、感染力。同时,坚持公民道德教育形式的生活化,持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等群众性道德建设活动,推进日常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抓住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契机,将重要节庆纪念日的教育活动、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等实践活动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
关键词:公民道德,实践,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