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沧州频道>>沧州文化

沧州武术

来源: 沧州政务网 作者: 2014-10-16 17:19:5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 、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沧州武术,一向被称为“开放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沧州武术,不仅愈来愈受国人喜爱,亦愈来愈受国际重视。在国内,邀沧籍武师前去授艺讲学和派员来沧考察和习艺者,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沧州武杰编写的武术专著、相继问世达三四十种其中《八极拳》、《劈挂拳》被国家体育总局审定为规定竞赛套路推向全国,有的专著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沧籍武杰参加拍摄的影、视片和各类拳种的纪录片达七八十部,有的武打设计者荣获白花奖。沧州武术独树一帜,除有代表性拳种的8大门派以外,疯魔棍、苗刀、戳脚、阴阳枪等拳械为沧州所独有。沧州武术还兼收并蓄,积累了雄厚的传统武术资源,近21世纪初又吸纳跆拳道和规范武术套路等积极成分,取得新的发展。沧州武术刚劲威猛,技击性强,既有大开大阖的勇猛长势,又有推拨擒拿的绝技巧招,一招一式中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中阴阳、内外、刚柔、方圆、天地、义理等源于儒、释、道的理念和意蕴。

  沧州武林名师众多、武精德高,他们的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如击败沙俄大力士,受到康熙皇帝召见嘉赏的丁发祥;宣统皇帝的武术教官八极拳师霍殿阁;助谭嗣同变法声震京城王正谊;神枪李书文、镖师李冠铭、双刀李凤岗、大枪刘德宽、李文彪,以及佟忠义、郭长生、李雨三、杨积善、孙文勃、吴秀峰、张殿奎、卢振铎、贾耀亭、丁玉林、丁润华等。近代“神力千斤王”王子平屡胜外国大力士于擂台之上;马凤图、马英图传艺于西北五省。民国在张之江创办的南京中央国术馆中,就曾先后有52位沧州拳师在馆任教。他们为御辱镇邪、弘扬国威、光大中华武术贡献极大,被誉为武林师表与民族的骄傲。同时,他们吸取各地武技精华,充实沧州武林。因而使得沧州武林门类与拳械技艺愈加丰富,许多拳械套路,经过提炼、改进、创新,独具沧州特色。

  每4年举办一届“沧州武术节”,是观摩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喜爱武术的人可以前来以武会友。河北沧州武术节在1989年10月中旬创办首届,以后每年金秋季节举办一届,至2003年已举办了七届。沧州武术节是全国举办武术节最早,而且经验最丰富,比赛表演项目最多的一个群众性武术节日,在海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沧州武术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届武术节开幕的前一天,要举行盛大的武术环城游行。在各单位体育团体组织的彩车上,扮演者手持刀枪剑棍,表演各式武术动作,老拳师们披红戴花,接受节日的祝贺;全城各中小学的武术爱好者组成方阵表演武术套路,街道两旁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浩浩荡荡的队伍首尾相连,犹如一条彩色缤纷的武术长龙贯穿沧州全城,从中可以看出沧州人民对武术的热爱是何等的深厚。练武、尚武精神已蔚然成风,习武人数已达30万,规模性武术学校如沧州林冲武术学校等有3所,大小拳社近百家,武术被列为中小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占全年体育课课时的1/4,参加武术活动的学生超过19万,占在校学生的90%,有300多所中小学建立武术队。街头巷尾、公共场所从早到晚,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翁,或是几岁的幼童,都会玩刀枪剑棍,他们平时练武,既强身又是一种特殊爱好。

  沧州武术节融武术、文化、经济为一体,重点突出沧州传统武术的特点与优势,充分体现武术节的群众性、传统性、学术性与国际性。历届举办节日邀请原苏联、美国、比利时、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界朋友,参加“传统武术国际恳谈会”、经贸洽谈会、名优特产精品展销会、国际精武联谊研讨会、武术竞技赛、表演赛等各种活动,提出弘扬“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发扬“精武一家”的优良传统,扩大了沧州“武术之乡”的影响。

  沧州武术流传至今,与当地党政领导重视和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沧州市的石同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关键词:沧州,文化,武术

责任编辑:陈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