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沧州频道>>狮城新闻

【基层好干部】徐志勇:农业综合开发的排头兵

http://www.hebei.com.cn 2014-03-04 11:1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2013年4月28日,徐志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表彰会上留影。(徐志勇供图)
徐志勇在现场观摩会上介绍情况(左二)。(徐志勇供图)

  “是责任,更是使命,有思路,更有创举。带着20多人的‘小部门’,开拓着农业开发的大事业。引领、扶持、支持,一心兴农,让农业产业化的星星之火,在沧州大地遍地燎原;拉动、撬动、带动,全力争先,让沧州现代农业巨龙成群,一飞冲天。他,把成绩写在广袤的土地上,写在农民的心坎上。”这是近日举行的“2013年度沧州十大新闻人物”颁奖典礼上主持人念的一段颁奖词,获奖者正是本文主人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沧州市农业开发办主任徐志勇。

  7年来,在农业综合开发这个大舞台上,徐志勇干出了一番可赞的事业:沧州市农发办虽然仅是个只有20余人的“小部门”,却在他的领导下干出了突出成就:争取上级项目财政无偿投资规模增长了4倍多,从2006年不足6000万元,提高到2013年底的近3亿元;2008年以来连续7年在全省居领先位置,成为农业综合开发标杆;消除了农业开发空白点,使沧州市16个县(市、区)全部成为农业综合开发县,为全省第一家。

  因为忘我工作、奋力前行、开拓创新,徐志勇和全体干部职工一道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本职工作上,努力使沧州农开发工作走在了全省前沿,他本人也在荣获2013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系统25年来第一人。

  真谋:以人为本,塑造情系三农爱岗敬业的农发形象

  7年前,徐志勇由肃宁县政府常务副县长调任沧州市农发办主任时,接手的是一个乱摊子:办公场所简陋,他的办公室甚至连个电话都没有。更让他担忧的是这里沉闷的工作气氛,人们“整天没事儿干”。

  素以务实低调而著称的徐志勇在部队磨练了11年,干出一番成绩的同时也锤炼了刚毅执着的性格;他在原地委办、市委办工作8年,又锤炼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了想干事、会干事的工作指向;他在县里工作7年,更是与农业、农村、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点燃了他追求卓越、事争一流的工作激情,对干成事、出亮点充满浓厚的兴趣。

  在农发战线,他更想成就一番事业。他认为,农业开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从中央到地方,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自己来这儿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候。然而,再好的机遇也要人抓,再好的事业也要人干,没有一支强力的干事队伍,一切都是空谈。

  为了迅速胜任角色,掌握工作落后的症结,徐志勇积极与单位人员沟通交心,探讨开发思路;放弃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在单位学习、研究文件,尽快熟悉业务;经常到田间地头、施工现场向农民群众了解开发存在问题、掌握施工详细情况;走遍辖区县市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诚挚的待人态度,使徐志勇在面对复杂的工作时考虑全面、找准病灶,处理起来也得心应手。经过再三斟酌,徐志勇提出了“进取、求实、高质”的沧州农业开发精神,在全系统树立了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接着,徐志勇提出了通过项目建设调整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建设现代农业、创建农业开发强市的总体目标,提出2008年就要在全省“拿红旗”!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2008年他们干出了名堂,多年落后的沧州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全省考评第一。之后一路高歌,到2013年底财政项目投资达到近3亿元,项目总投资突破12亿元,全省综合考评、争取投资规模、争取高标准农田示范县数量、农业开发全覆盖等四项主要工作指标位居榜首。

  设身处地的为人,兄妹一样的共事,干家事般的工作,知足常乐的心态。凭着这些,自2008年起,徐志勇每年举办一届市县农发办主任读书班,反复夯实农发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性观念、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他每期确定一个主题,通过论坛交流、请专家授课、到周边地区考察等学习经验、增长才干、寻找差距。读书班中形成的意见和思想经过整理,编辑成系列丛书《沧州农业开发的春天》,目前已出版四册,成为指导农发工作、促进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2010年以来,徐志勇根据形势任务的新变化,提出了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建设”目标,要求农发战线在思想建设、业务建设、文化建设、作风建设四个方面不断学习创新、提质提效,着力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目前,市农发办在夺旗争星、创先争优的时代浪潮中竞立潮头,成为推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连创佳绩的不竭动力。

  真干:事必躬亲,把争取项目资金始终摆在首位

  “谋划项目和争取项目资金是农发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农发战线的基础支撑。”农业综合开发事关民生,事关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稳定,徐志勇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农开发工作。为此,他始终坚持两头跑:向上跑项目、跑资金,向下搞调研、搞示范。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目的是服务‘三农’,所做的每项工作,都要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做到这一点,必须增强‘项目观’,用项目检验一切,用项目衡量一切,用项目解释一切。”他抓住国家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大好机遇,徐志勇将农业开发政策与沧州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创造条件,跑资金、上项目。

  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以好的项目争取农发资金。徐志勇认为,顺利推进项目建设,规划是前提。他组织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和未来十年规划编制。按照规划科学谋划项目,加强项目库建设。目前,全市已普遍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备选项目库。

  对于每个项目,坚持精细“包装”。特别是对项目可研报告和申报书,徐志勇精心打磨,坚持每稿必审和集体会商,提出详细修改意见。“一些可研报告和申报书往往返工十余次,通过实地考察及审核相关附件材料,反复印证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投资的安全性及带动性,抓住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抓住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与本地实施项目的结合点,抓住产业化经营项目与拉长产业链的结合点,以项目优势取胜,以项目规模取胜,以项目效益取胜,从而确保每个项目都符合扶持政策、具有较高的必要性和操作性,从而提高申报的成功率。”徐志勇如是说。

  项目申报后,他多次主动邀请上级主管部门来沧检查指导工作,争取早日落地。在新项目立项、评审的关键时期,他带领骨干力量,一年先后十多次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推介争取,使沧州新项目争取始终处于有利地位。

  成功源自执着。财政部环首都设施蔬菜项目原来并不包括沧州,得知信息后,徐志勇几次带队跑省,介绍沧州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努力争取到两个项目,获财政资金支持1844万元,重点在青县建起700亩高标准设施蔬菜示范园。沧州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原本并不突出,经过坚持不懈地跑办争取,2012年全市新开工建设10个万亩高标准农田,涉及8个县(市),总投资1.51亿元,规模和投资额均同比增长3倍,稳居全省首位。

  徐志勇认为,有了工作激情和良好精神状态,关键还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否则再灼热的激情也扑不到点子上。他提出,创新是农发工作的灵魂,并带头尝试。他引入竞争机制,制定考核办法,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兑现奖惩。经多方争取,从2011年起由市财政每年专门列支100万元奖励基金,2013年增至500万元,重奖农业综合开发战线创新进取并在国家和省市获取殊荣的基层单位,对于先进县市和优质项目进行大张旗鼓表彰奖励,增加下年度开发投资规模,而对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县市,则暂停开发任务。他坚持以事任贤,让干事者有地位,扬眉吐气,建议优先调整重用。

  凭实绩用干部机制,极大调动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为项目和资金不断涌注带来强劲动力。2013年度,沧州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再次取得重大突破,财政完成土地治理项目15.05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8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62个,总投资额超12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0%,争取财政无偿资金达到历史最高的2.54亿元,在省农发办组织开展的重点工作考核中,取得综合考评第一、项目和资金管理工作第一、绩效工作第一。

  真抓:事关民生,打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精品工程

  农业综合开发最终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徐志勇对此感同身受,颇有见地。他常说:“土地是生命的根基,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开发干部领国家之命、受父老乡亲之托,要怀揣一颗赤子之心,不负众望,与民同心,为民谋利。”

  “对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但要努力‘装进篮子’,还要尽快让它‘长在地上’,以凸显农业综合开发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兜底工程。”立足抓落实,徐志勇连年组织、深入实施资金管理“规范年”和项目建设“质量年”活动,制订方案,责任到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益运行”的原则,全力推进项目质量和资金管理上水平。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在市级成立项目质量会战指挥部和督查组,徐志勇抓住落实不放,抓住典型不放,抓住监管不放,“多走、多问、多看”,不定期深入土地治理项目区查进度、查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落实。尤其是在迎检时期,他都亲自带队,连续20多天,到项目区进行拉网式巡查,发现问题后立即解决。他做事按程序,办事讲原则,尽力杜绝“人情项目”、“招呼工程”、“豆腐渣工程”,把廉政关口前移,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人员安全和群众利益安全。

  在各地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中,徐志勇积极主张并推动创新开发机制、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力促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河间市通过加强“四网”(路网、水网、林网、电网)建设,使农业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效对接,既改善了项目区生产、生态条件,又极大方便了群众,受到广泛欢迎。盐山县创新林木种植管理方法,实行的“一路两沟四行树”种植模式,既可充分利用边沟占地,又便于整合吸收林业部门的造林补贴资金。南大港通过在项目区推广玉米、棉花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使农作物产量、收入成倍增加。技术创新,为开发立下新功。河间市农发办还与山东一农机厂联合研制出“深沟挖坑机”,日单机挖坑1000多个,解决了路边沟内挖树坑的技术难题,效率和质量大幅提高。市农发办在全市推广后,迅速形成在项目沟旁植树造林的热潮。

  以和谐促开发,以开发保和谐是沧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的理念。伴随单体项目不断提升创新,徐志勇大手笔谋划运作,在项目实施中打破原来的分散地块和县域边界,把项目聚点成面,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创新实施了“一园三区”战略。“一园”,即打造盐山县境内集“科学养殖+加工销售+文化旅游+生态休闲”为一体的10万亩“冀鲁边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三区”,即在肃宁、献县、河间三县市交界处,连片建设30万亩高标准农田跨县示范区;在肃宁县蔬菜主产地集中建设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和10万亩优质精品蔬菜产业基地,实现高标准农田项目与产业化项目相结合、蔬菜基地与蔬菜市场相结合,打造土地项目、产业化项目和产供销“双结合”示范区;在青县建设优质绿色蔬菜基地5万亩示范区。如今,“一园三区”项目如火如荼,正快速推进。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大有作为的农业综合开发从来是靠大有作为的农发工作者引领的,富有激情、从不懈怠的徐志勇如鱼得水,如日中天。如今,他激情四射,再次踏上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征途,昂首阔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2014年沧州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前景更灿烂,业绩会更加辉煌。(曹春亮董传辉)

关键词:沧州,基层,干部,农业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长城网
责任编辑:董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