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县区新闻

宁都举义旗 英名代代传

来源: 沧州日报  作者:
2021-03-22 09:45:35
分享:

  走进黄骅市滕庄子乡慈庄村,一面近200平方米的文化墙映入眼帘,一幅幅战争图片,向人们讲述着宁都起义和红五军团的故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江西“围剿”红军的国民党26路军广大爱国官兵纷纷要求北上抗日,以拯救民族危亡,但蒋介石一意孤行,继续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激起了广大爱国官兵的愤恨和不满。当年12月14日,26路军官兵1.7万余人在江西宁都县宣布起义,毅然高举红旗加入了红军。“在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中,有两位领导者都是沧州人,这便是黄骅的赵博生和沧县的季振同。”赵博生故居讲解员韩玉告诉记者,“赵博生就出生于这里,他家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境贫寒。17岁时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辗转于各军阀之间,在冯玉祥部队时,结识了共产党员刘伯坚。受其影响,1931年10月,赵博生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季振同是沧县张官屯乡狼儿口村人,也曾在冯玉祥部当兵,当过团长、旅长、师长等中高级军官。”沧县党史办主任张莹介绍,“九一八事变”后,正在江西“围剿”红军的季振同领衔向蒋介石联名发电报要求回北方与日军交战,却遭到严厉训斥。“1931年12月14日,26路军官兵1.7万余人,在赵博生、季振同、董振堂等领导下起义,季振同带头把国民党的帽徽、胸章扯下来,当众撕毁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起义部队群情激昂,口号震天。宁都起义后,季振同于1932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宁都起义后,起义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赵博生任参谋长兼14军军长,投身到反“围剿”的战场,先后参加了赣州战役、漳州战役等多次战役。1933年1月,在江西宁都黄狮渡战役中,为保障红军主力于黄狮渡歼灭敌人,赵博生奉命率部吸引和钳制三倍于己的蒋军,他在距敌人百余米的地方,一边指挥战斗,一边回击敌军。战斗中,赵博生不幸右额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6岁。消息传来,毛泽东主席称赵博生是“坚决革命的同志”。为了纪念赵博生,中央苏区将宁都县改为博生县,并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上建造了博生堡。朱德亲自题写了“博生堡”三字,嵌于堡首。而由于当时左倾错误影响和“肃反”扩大化,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夕,季振同在江西瑞金叶坪被错杀,年仅33岁(后经中央批准昭雪)。

  赵博生生前曾写下一首诗作,诗中写到:“我死国生,我死国荣,身虽死精神长生。”这种精神也一直鼓舞着家乡的父老。“2009年,赵博生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2014年10月,黄骅市开始对赵博生故居修缮,新建正房四间、偏房两间,重修了门楼和围墙。”慈庄村党支部书记于荣森介绍,他们在故居修缮的基础上,投资360余万元对村内基础设施、村庄环境进行完善提升,新建了道路、排水、绿化等硬件设施,积极营造净、绿、美的新农村环境。如今,每逢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活动,还开展祭祀活动,并针对青少年、党员等多次开展革命历史教育。

  季振同的故里沧县狼儿口村,如今也是旧貌换新颜。村党支部书记李宁说,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推进,目前全村均已完成旱厕改造,村内主干道实现硬化,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清扫、收运。下一步,村“两委”计划在季振同故居所在地建立季振同纪念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先烈事迹、学习先烈精神。(记者 袁洪丽 通讯员 李 娜 孙永智)

关键词:文化,故事责任编辑:董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