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本网动态

沧县小枣产业加速转型 从“赶着马车卖枣”到“网上卖全国”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董飞
2018-11-15 15:22:00
分享:

工作人员包装枣产品。周洋 摄

  长城网沧州讯(记者董飞 通讯员周洋 王烨)11月15日清早,记者来到了枣产区沧县崔尔庄镇周村,“80后”村民许文龙早早就开始忙碌起来,“‘双十一’刚过,马上迎来‘双十二’,每年这个时候红枣销量大是我们最忙碌的季节。”许文龙说。

  5年前,大学毕业的许文龙回到了家乡崔尔庄镇,在电商平台注册了一家名叫“卿卿雨”的售枣网店,依托家里的枣食品公司进行电子销售。“当时我想的是,咱家这是枣产区,希望把电商和红枣产业相结合,从中找到一条更好的销路。“双十一”期间,他的网店能卖出上千件货物,是刚创业时的100倍。现在的许文龙,越做心气越足,“我给自己定下个目标,要一年比一年做得好”。

  据周村党支部书记许智介绍,在周村,像许文龙这样从事枣产业的农民电商还有40多户,他们在年龄结构上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体。许智给他们起了个时髦的名字——“新型农民”。

  相比于这些“新型农民”,今年54岁的许智可算个“老枣人”,他是改革开放后枣产业经济转型的亲历者。“我小时候,村里种枣的农民不多,当时全村100多人的生产队一季能产个千余斤小枣。”许智回忆,那时候没冷库,深加工技术也不行,枣下来后,大清早大家就套上两辆马车,把货拉到当地供销社和副食品公司去卖。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当地枣农的积极性迅速“爆棚”。“那段时间是种植高峰期,当时村里几乎家家种枣树。”许智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崔尔庄镇建起了沧州红枣批发市场,形成了一个集枣品集散、储藏保鲜、信息服务、检验检测于一体的产地型红枣专业流通大平台,陆续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枣商纷至沓来。据统计,现在每年长驻市场的客商达3000余人,市场内常年对外摊位达7000个,日车流量达9000辆次,2017年底市场交易量达到285万吨,交易额325亿元,在全国干鲜果品批发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也贴上了“买全国,卖世界”的标签。

红枣销售增量工作人员忙加工。周洋 摄

  红枣批发市场犹如一个巨大的线下“枣产业资源库”,来自新疆等全国各地的精品枣源充足,无形中也给本地枣品的销路带来了压力和竞争。“以前村民们的脑子里都是多下枣多卖,现在外地枣进来了,一对比,大家明白了,还是得在做优做强上下功夫。”许智说。

  正是看到这一点,沧县近年来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产业升级,使当地红枣产业逐步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朝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目前,沧县现有常年红枣加工企业400多家,初步形成了精深加工、传统加工、市场流通和中介服务等四个类型。从事红枣销售的企业有390多家,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等20多个省市及“家乐福”“万家乐”“燕莎”等大型超市,并在全国40多个市建立了专卖店,出口产品远销到东南亚、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当地一批有创业意识的年轻村民创新销售渠道,在“互联网+”上动起了脑筋。短短几年时间,红枣批发市场周边出现了一批“电商村”,诸如鲁安庄村、王庄头村、南枣林村等。这些村庄在线上和线下让枣产业形成了“融产业”,一些村民也因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012年,鲁安庄村村民杨凤胜和爱人在村里首先搞起了网店,卖起了红枣、冬枣、核桃、葡萄干等产品。杨凤胜给记者算了笔账:在平时,他日均要发300到500单,以每单利润一元钱来算,一年网店能赚20万元。几年时间,夫妻二人的事业干得风风火火。看到“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尝到了甜头,鲁安庄村很多村民也纷纷走上了这条道路,村民王锡彦3年前跟着儿子“迷迷糊糊”地就“随大流”干起了电商,如今的老王不仅认可了这种方式,干得劲头比儿子还大。鲁安庄村村委会主任王润生介绍,现在村里500多户,100多户干起了电商,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

  从单一线下销售到足不出户可卖遍全国,40年来,沧县枣农无论从发展思路还是经营模式上都发生了大变化。据统计,目前沧县从事枣产业电商的农民有1200余户,年销售额可超10亿元。

  采访时,很多电商农民都对记者表达了他们的信心:现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扶持农村电商发展,大家心里也有了主心骨,跟着党和国家政策干,准没错!

关键词:沧县,小枣,电商责任编辑: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