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特色产业

献县赵俊太 告别"铁饭碗"掘金黄土地

来源: 沧州日报  作者:
2018-11-01 17:25:22
分享:

  在献县十五级乡八章村,晾晒场上,火红的高粱一片片,如一面巨大的旗帜。红火的样子,似乎在向大家诉说着,高粱主人红火的日子。

  这片高粱的主人叫赵俊太,出生于1990年,是个“90后”。

  初见赵俊太,皮肤黝黑,眼睛炯炯有神。谈起初心,赵俊太直言:“上班太安逸,就想在土地上干出点什么。”

  2007年从张家口北方机电工业学院毕业后,赵俊太被石家庄一家国有勘探机械厂录取,每月收入2000多元,收入不高,但安逸稳定。但他不满足于此,总想干点“大事”。有次回家,他听说村里有几千亩土地承包期到了,心里一动,“何不把这些地流转到一起集中耕种?”

  2012年11月,赵俊太辞掉国企工作,硬要回家端个“泥饭碗”,在同龄人大都选择在城市打拼之时,赵俊太的“逆行”遭到家人反对。尤其是家里办着一个小厂子,一年下来收入不算少。家人劝他,如果嫌国企上班没奔头,可以在家里干,也不愁吃喝。可好强的赵俊太铁了一条心,一定要在黄土地上干出个名堂。

  赵俊太暗自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麦子500公斤,除去成本净赚百十元,单种一两亩赚不了什么钱。如果规模种植,不仅团购肥料、种子每亩能省几十元,人工、灌溉等费用也能省下100多元,粗略算下来能赚近300元,1000亩就是30万元。一年可以种两季,玉米比小麦收入更高。

  赵俊太打定主意,从家人和亲朋好友那里筹集了180多万元作为第一年的租金,与村民签订了10年的租地合同,流转3000多亩土地,办起献县俊太家庭农场。他也因此成为县里最年轻、流转土地最多的人。

  2013年,伴随玉米一粒粒播种好,赵俊太的种植梦也随之展开。

  “人勤地不懒,‘90后’一样可以种好地,赚到钱。”自从播种那天起,赵俊太就几乎把自己定在了土地上,村里的老把式手把手地教他种地。赵俊太干得起劲,学得认真。正满心希望等丰收时,上天却和他开了个玩笑。

  由于地块排水不畅,七、八月份连续三四场大雨,淹没了玉米“生的欲望”。秋后,赵俊太站在被雨水淹没了半腿深的地里,看着一片片枯萎的玉米秸秆,欲哭无泪。但是,他并没有退缩。秋后,利用墒情较好的优势,他又种上了小麦。同时,吸取教训,深挖排水沟,建好晾晒平地。县水利部门经过多次实地调研考察,为他争取了百万元的农田喷灌项目,每亩灌溉可节水节电各60%。

  “最开始种地先从小麦玉米这些普通的粮食作物开始,咱得稳扎稳打。”赵俊太面色从容,有着老一辈沉稳,却也有着新一辈的敏锐。

  2016年,献县子牙花海吸引了大批游客,赵俊太也顺势为献县旅游业添了把柴禾。800亩的油菜花同样吸引了不少目光。从4月初到4月中下旬,每天基本都有二三十辆车到此驻足,朋友圈的美景让赵俊太的油菜花一下子火了一把。“每亩纯利润大概有400元,比种植小麦玉米要多。”赵俊太说。

  献县种植高粱的不多。得知高粱效益不错,赵俊太特意从唐山考察回来种植。今年刚刚开始探索,他只种了200亩。“效益还行,毛收入1100多元吧。”赵俊太坚持着稳扎稳打的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赵俊太还是一名省人大代表。他发现由于目前献县还没有铁路站点,农户运输粮食都是汽车运输,成本偏高。因此,今年河北省两会上,他建议,早日在献县设立铁路站点,让这个农业县加快“走出去”的脚步。

关键词:献县,高粱责任编辑: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