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以篮计费,身价飙升5倍
李彩霞是泊头市三厂桑葚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往年,每到桑葚成熟期,除了带领工人们抢收桑葚外,接待前来收桑葚的客户是她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工作。
而今年,李彩霞又有了新的任务。前两年她尝试着发展休闲农业,慢慢积累的人气在今年得到了大“爆发”,除了一些老主顾,慕名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一些游客在5月初便打来电话,询问采摘时间。截至6月14日闭园,有1.5万余人来到这里享受着休闲采摘的乐趣,其中不乏专程从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特意赶来的游客。即便现在树上的果实已所剩无几,还是有不少人打电话预约采摘。
“从5月20号正式开园,人就没有断流。摘到6月3号,就这13天,人数就超过去年1个月的入园总量。”李彩霞说,周五至周日这三天是每星期采摘的高峰时期。很多泊头市的游客还会趁着工作日的早晚时段,来体验采摘乐趣。
而通过采摘走向市场的桑葚,身价也成倍地提升。由于去年存货量大,今年桑葚上市之后,市场价格一直低迷,以批发走向市场的葚果,一公斤只能卖到4元钱。而在李彩霞这儿,一公斤葚果以篮计费,定价20元,身价直接翻了5倍。
在发展休闲采摘的同时,李彩霞还通过电话、微信承接订单。“顾客下单后,我们早起为大家拾葚子。也是按篮销售,与采摘同价。”通过这种方式,基地每天平均可销售100篮桑葚。最多的一天,销量达到300余篮。可做宴席可做茶,小桑葚“变身”有术
飘着油花的汤水里,紫色、绿色的面条交织,这是用桑葚挂面、桑叶挂面制作而成的“鱼香双丝”;“麻辣双鲜”则取材桑叶馒头、桑葚馒头,再切块炒制而成;桑叶和扣肉“搭档”,扣肉的“主角光环”早已被那一抹绿意所取代……这些菜品,都是李彩霞特地请大厨以基地的桑葚产品为原料研制而成的。
就是这涵盖10道菜品的“桑葚全宴”,成了基地的“网红”。采摘期间,这里每天只接待120人品尝这场盛宴。为了让游客们畅享自然原味,他们还灵机一动,将“餐厅”搭建在了树林间。绿意中纱网间,品尝着特色桑葚宴,成为了让游客们难以忘怀的一大美事。
探索桑葚宴,还只是李彩霞从桑葚、桑叶中做文章的一个举措。
黄绿色的大片桑叶在茶壶中打旋漂浮,忽上忽下,青色的茶水剔透悦目。这是她用桑叶制作而成的桑叶茶。紫色的桑葚干被研磨成粉,加入到白色的面粉中,发酵、揉搓、造型、上屉……一会儿的工夫,一个个紫色的馒头便新鲜出炉。那边,绿色的桑叶馒头同样冒着热气,用独特的色彩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你看,这些是我们研发的面条。紫色的是桑葚面,绿色的是桑叶面。”面条的灵感则来源于超市里的蔬菜面,也是李彩霞不断尝试之后的成果。
其实,刚开始种植桑葚时,李彩霞只是觉得桑葚药食同源,准备将其当药材卖。没想到,几年种植中,她发现不管是桑葚果还是桑叶都大有可为。今年,除了为游客们提供采摘桑葚,园里的桑葚大多被她拿去制干,等待进一步精深加工。桑葚本来就是宝,绿色种植不能少
今年,不少回头客来到种植基地,第一个感叹的都是:“嚯,去年树还那么小,今年就这么大了,长得真不赖!”听到别人这么说,李彩霞很是高兴。她知道,3年前撒到地里的农家肥,终于开始“放大招”了。
“咱这儿桑葚挺好,原生态种植保证绿色。2000多年的东西,得想着法地留住了。”她信念坚定。
“种地就得实打实,不能偷懒。这大树,你对它好,它就给你产好果,多产果。”这个道理,李彩霞一直铭记于心。她专门请农业局专家测土,看地里缺失哪些肥料。地里的农家肥,要厚厚地铺,20万元的牛粪就这样“一撒而空”,她一点也不心疼。
“农家肥的肥力可以保3年,也未必比用化肥成本大多少。但是产出来的果子味道却截然不同。经常有人问俺,这儿的果子怎么味道不一样?就是肥料立的功。”说起品质,李彩霞自有发言权。
在种植上如此苛刻,深加工时,更是不能降低标准。
“啥也别添加,保证原汁原味就行。”如她所言,别人的桑葚干,裹糖后做成半斤重的一罐,虽然看起来个大、漂亮,但药用价值大打折扣。而同样大的一罐,她装3两果干,每一盒都是几个人手工挑选,连自家工人都嫌她挑得厉害。
为了做药用价值高的桑叶茶,她只要霜降之后的桑叶,和工人们背起筐篓,一点点上树采摘,一刀刀手工切制,一年只出25公斤茶叶。
李彩霞这么“苛刻”,只因为顾客的健康反馈比赚到钱更让她高兴。
“让每一粒桑葚、每一片桑叶都成为健康的延伸。”这是李彩霞的初衷。以前她一直在这样做,以后同样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