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沧州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收官之年,此次共普查各类地名近3万条,新增地名5000余条,黄骅港、京沪高铁沧州西站、朔黄铁路位列其中。这些新名字也反映了沧州日新月异的大变化。
提起“普查”,多数人会马上想到“人口普查”,而对于地名普查,则比较陌生。沧州市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的。当时,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拉开。几十年来,我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与第一次地名普查相比,第二次地名普查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更为坚实,普查内容、普查方法要求更高,普查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更为先进。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从2014年开始,2018年结束,普查期为1986年到2014年。经过收集资料、实地踏勘等步骤,我市共完成了11个大类117个小类地名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信息的调查工作,涵盖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行政单位、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普查成果已通过国家全面审核和入库验收,目前,各县(市、区)正开展普查资料立卷归档工作。
地名命名、变更的现象很常见,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大、洋、怪、重”的地名。在这次普查中,沧州就查到有“阿尔卡迪亚”这样的外国语音地名,并在数据入库时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地名命名有讲究,首先应当遵循汉语意义,比如名人植物园、九河路等就有明显的汉语意义和文化内涵。
地名普查不仅是查家底,也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众所周知的黄骅港,它的前身是大口河港,位于渤海新区新村乡宣惠河和漳卫新河交汇处。1986年,成立沧州地区黄骅港务局,同时将大口河港更名为黄骅港。同年9月,黄骅港两个千吨级煤炭杂货泊位建成投产,成为沧州人引以为傲的事件。在沧州境内,1986年以前,只有京沪一条铁路,这次普查中新增了京沪高速铁路、京九、邯黄、朔黄等铁路;1986年以前没有高速公路,如今已有京沪、京台、津汕、沿海、石黄、大广、沧保等高速公路,方便了人们出行。京沪高铁沧州西站,2011年7月1日正式建成运营,极大地拉近了沧州与京、津、沪等国内一线城市的距离,沧州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更加凸显,对于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圆了沧州人的“高铁梦”。
地名中,河流的名称是相对固定的,道路则变化较大,这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密不可分。道路命名在地名中占有很大比重,各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地域特色,对街路巷名进行编制。黄骅临海,“街”以人文历史命名,“路”以“海”命名,有着鲜明的海洋特色。近年来,我市以城市名字命名了一批道路,如上海路、北京路,听着这些名字,顿时颇具现代气息,这也是沧州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缩影。
随着撤乡并镇、机构改革、企业改制的实施,一些地名淡出人们的视野。即使有些地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消失了,也能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植根于当地人的记忆中。南大港水库在多年前承载的是蓄水的功能,后来就演变为南大港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当地人现在一说起水库认为它依然存在,就是现在的湿地所在地,地名的变化也促进了人们认知的变化。2014年,沧州还有砖窑厂,如今砖窑厂已经全部消失。由此可见,经济社会在发展,地名也在不断变化。未来,今天的地名会成为历史名片,也将成为城市变化发展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