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狮城新闻

沧州市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来源: 沧州日报  作者:孙健 吕庆元 郎亦菲
2019-03-22 10:16:04
分享:

  3月1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对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进行命名颁牌,沧州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城市,以中部创建城市排名第五、等次“良好”的成绩,与上海嘉定区、北京海淀区等29个市、区共同获得授牌。这也标志着我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是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根本目的是推动各地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示范带动全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公布的30个公共文化示范区,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上各具特色,在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将为全国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2015年7月,沧州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从那时起,我市积极搭建以示范促发展的平台,把示范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沧州市民心工程,全市先后13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尤其是在市县两级建立领导干部理论自习室37个,为全市35名在职厅级干部、1200余名县处级干部打造学习创新理论的新平台;投资2793万元,为全市5800多个行政村统一安装了“大喇叭”广播设备,打造了传播党的好声音和示范区宣传的“扩音器”……全市上下迅速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协调联动、社会参与、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围绕彰显创建成效,我市还始终坚持一手抓达标补短板,一手抓创新出亮点,激发全市创建活力,几年间,全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亮点纷呈。

  公共财政文化事业费投入显著提高。市县两级财政落实创建专项经费1.87亿元,安排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3792万元,市财政专门安排2000万元用于各县(市、区)创建专项开支。全市文化事业费由2015年的1.36亿元,增加至2016年、2017年的1.61和3.50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一。

  文化管理队伍日益壮大。文化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由创建前的654人增至1078人,乡镇文化站均达到3人以上编制要求;文化志愿者队伍由2000余人增至10000余人,并实现数字化管理;业余文艺团队由5000支增加至17639支,每个行政村有3支文化队伍;举办群文骨干巡回训练营50期,打造文化专业人才、业余骨干、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力量,让基层公共文化项目建起来、设施用起来、活动搞起来。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全面优化。全市县级“两馆”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新增面积5.11万平方米;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由创建之初的达标率21.4%增加至100%,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由17%增加至80.6%。投资13.3亿元,县级“两馆”新建项目11个、改扩建项目6个,结束了两个区没有图书馆的历史;融入社会资本15.29亿元,将沧州美术馆、冀春文化大厦、圣基民俗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品牌化、多元化。打造以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沧州会场、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为龙头的文化特色品牌活动,文化品牌由创建前的16个增加至23个,形成“一县一品”格局;人均藏书量由2015年的0.19册增至0.95册;“杂技六进”“周周有戏”等文化活动由年600场次增加至1000多场次;建成“文化沧州云”数字平台,启动“文化惠民卡”项目;积极融入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联盟,承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等重大演出活动,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随着示范区建设的加速,我市还探索出多个特色亮点工作。其中,实施“文化干细胞”培育工程,形成示范性小微文化企业和文化组织的培育发展机制,打造文化新生态,培育文化新动能;探索图书馆延伸服务新路径,市图书馆在主城区建成10个“城市书吧”和9个沧州特色文化专题文献馆,打造“馆中馆”特色资源建设模式;打造文化与旅游融合新格局,在河间市兴丰农场植入公共文化项目,打造景区“阅读微空间”,将阅读延伸到田间地头和游客身边,同时设立地方文化展示长廊、乡村大舞台和文化能人展演小剧场等,使镇企共建的文化站、生态景区成为服务京津冀乃至全国游客的“乡村文化客厅”;多渠道推进贫困地区文化脱贫,先后派出196人次文化艺术工作者到贫困县乡村开展扶贫工作,划拨创建经费1000多万元支持贫困县农村文化设施提升。

关键词:文化,服务责任编辑:董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