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河北推荐申报的“定瓷烧制:让传统技艺成为致富手艺”“衡水内画:走出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赞皇土布:好手艺带领妇女就业增收”“曲阳石雕:雕刻就业创业的幸福画卷”“黄骅面花:面花里的脱贫滋味”等5个典型案例入选,上榜总数与河南、贵州两省并列全国第一。
“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是各地开展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公布的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涉及纺染织绣、食品制作、雕刻塑造等多类非遗项目,覆盖了44个脱贫县、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体现了各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成效,具有较强的参考借鉴意义和典型推广价值。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三部门共同推动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就业创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非遗工坊已经成为各地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截至目前,我省共建设由各级文旅、人社、乡村振兴部门认定的非遗工坊572家,设立了8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0个省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带动的脱贫人口数达到43637人,每年线上线下传统手工技能培训约14.7万人次,建立了超过600家网络店铺,不断增强非遗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非遗已成为带动我省农民增收、拓展农村就业渠道的增长点。
我省将以全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省份为契机,进一步探索非遗融入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举措,以非遗工坊为重要载体和抓手,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培训培养、搭建传播平台、强化示范引领等形式,带动非遗工坊及全省非遗项目提升产品设计、创新营销思路、打造过硬品牌,设计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拓展销售渠道,提升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感知时代变化和人民需求,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记者 王璇 通讯员 赵丽苹 殷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