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从2月18日结束春节长假上班后,河北省草业创新团队栽培与信息化岗位专家、市农科院副院长闫旭东和他的团队便一直在乡村一线忙碌着,面对面问需求,手把手教技术,帮农户找准提升科技水平和增产增收的路径。
走进沧县李天木镇北阁村的5000亩林草间作生态林项目区,放眼望去,种植的绿化园林乡土树种长势挺拔,林间种植的苜蓿即将发芽。作为全省地下水压采项目示范区,过去几年,在市农科院的帮助下,项目区种植了杨树、金叶榆、国槐、白蜡以及柳树等乡土树种,并间作牧草等经济作物。“苜蓿每年可收割四茬,为当地牧场提供优质牧草,同时也为林木养护提供可持续经济支持,形成良性循环。”村党支部书记李金瑞高兴地说,每年专家们到地头送技,让他们找准了致富良方。
除了土地效益的翻番,最让闫旭东引以为骄傲的是,随着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小气候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这次来,主要是就林间苜蓿春季返青后具体管理措施给村民‘把脉开方’。”闫旭东说,除了解决好种植生产方面的问题,还要及时把收割加工、干草调制及市场信息等反馈给村民,让大家心里有底。
沧县建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沧县农业机械化的一块金字招牌。在这里,科研人员就下一步做好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和规模化经营,同合作社负责人深入交流。“春耕、春管、春种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提前做好农机的维护、保养至关重要。”闫旭东说,尤其有些种植模式对应着专业设备,更需要做到精益求精,真正以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蹚出乡村振兴路。
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河北省旱碱麦种植标准化示范区,也是农科院旱作节水创新团队合作对象。在下乡的科研人员中,徐玉鹏和合作社打了多年的交道。一到地头,他就根据旱碱麦的春季生产管理,提出了合理施肥、趁墒施肥、返青前镇压等标准化管理措施。合作社负责人张志清告诉记者,正是靠着科技的力量,合作社去年种植的3100亩旱碱麦,比上年亩产量增加15%以上。“如今,旱碱麦种植品种、种植管理、收获加工等环节都实行了标准化,不仅种植经济效益的提升,黄骅旱碱麦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也越来越凸显。”张志清说,有了专家的帮助,他对旱碱麦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记者 孙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