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32岁的仝月晴刚到单位后就换上了实验服。
待同事们到齐后,她们从办公室走到了附近的实验室。
在这里,她们要拿着一个个透明的袋子,闻里面的气味,给出不同的答案。
“想吃火锅太难”
仝月晴是沧州市正能环境监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也是一名嗅辨员。
说起嗅辨员,仝月晴说,在2021年前,她从没想过自己会从事这个职业。
如今,她每年要闻近百次“臭味”。人们通常称她们为“闻臭师”。
仝月晴大学学的是化工专业。“其实嗅辨员在普通人眼中,就是‘闻臭味’的人。”仝月晴说,她们需要对业务员采集回的各种气体进行分辨。这样的分辨不是单靠一个嗅辨员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团队的配合。
仝月晴说,业务员采集回的气体会被一定程度稀释,然后装入不同的臭气袋中,由嗅辨员进行嗅辨。
每一轮嗅辨,需要6名嗅辨员对几个臭气袋中的气体进行嗅辨,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注入了恶臭气体”的一个臭气袋。
仝月晴说,嗅辨实验结束后,会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统计,通过严密的计算和统计模型,判断采集到的恶臭气体是否超标。
作为嗅辨员,为了让鼻子闻到的味道更准确,嗅辨员的行为会有一定的限制。
这种限制包括饮食和日常生活。“比如火锅、榴莲、螺蛳粉这种味道比较大的美食,我们通常在工作前一段时间是不允许吃的。”仝月晴说,对于她来说,这是很残酷的事情。
“比如,一周有两次嗅辨工作,那这段时间我们基本上是吃不了这些美味的。”仝月晴说,如果连续几个月工作比较忙,那她们就要几个月不能吃这些食物。
除了一些美食在工作前和工作时不能吃,仝月晴说,作为嗅辨员,工作前和工作时她们也不能化妆。
“这也就是我们都是素颜的原因。”仝月晴说,因为化妆品多少都是有些味道的,这会影响嗅辨员进行精准判断。
“闻一下,差点吐了”
“我们这几个嗅辨员都是女性,不能化妆,不能吃一些美食。”仝月晴说,对于男嗅辨员来说,还有更苛刻的条件,那就是不能抽烟也不能喝酒。
仝月晴说,对于嗅辨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灵敏的鼻子。
“当然,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种,我们的鼻子非得是比普通人要灵敏很多。”仝月晴说,主要是不能有鼻炎等情况。
仝月晴是从3年前开始做嗅辨工作的。
“刚开始,说实话,闻完臭味那感觉有点儿一言难尽。”仝月晴说,她第一次接触嗅辨工作,是在公司的一次模拟实验中,当时她还不算是真正的嗅辨员。
虽然恶臭样品已经过稀释,但仝月晴拿起臭气袋放到鼻子附近时,恶心到差点吐了,坐在椅子上缓了半天神。
“那几天真的有心理阴影了。”仝月晴说,那之后一段时间,她一看到臭气袋就有种想逃离的感觉。
这次经历,让她总结了经验,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拿到臭气袋,应该先远距离用手扇闻,然后再适度靠近鼻子闻,闻的时候一定不能猛吸。
与仝月晴有过相似经历的,还有28岁的嗅辨员刘明昆。
刘明昆从事嗅辨员工作有一年多时间。对于这项工作,刘明昆说,现在已经很适应了。
刘明昆大学时学的是农业,她从没想过将来的工作会跟“闻臭味”相关。
刚开始接触嗅辨员这项工作,刘明昆也曾有过和仝月晴相似的经历。
“当时就觉得恶心得受不了了,吃饭的时候,感觉身边都是臭臭的气味。”刘明昆说,她觉得应该每个嗅辨员刚开始进行嗅辨工作时,可能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慢慢就逐渐适应了。
仝月晴开玩笑说,因为做嗅辨员,如今她练就了一些特殊技能。
“比如在一条小吃街上走过去,我离很远就能闻出这条街上大概有哪些小吃。”仝月晴说,无论去到哪里的商场,她都能第一时间分辨出商场卫生间所在的位置。
“嗅辨考试”怎么考
如今,虽然仝月晴和刘明昆已经成为工作经验丰富的嗅辨员,但对于嗅辨工作、对于保护好自己的鼻子这些事,她们一点儿都不敢马虎。
仝月晴介绍,因为嗅辨员并非终身制,三年要进行一次考试。公司每个月还会对她们进行考核。
“三年一次的嗅辨员资格证考试,需要经过理论考试、现场提问以及鼻试。”仝月晴说,她们每月经历一次的考核,内容和资格证考试中的鼻试是一样的。
考官会提前配好5种标准臭液——花香、汗臭、水果香、粪便臭、甜胶臭,然后将3条无臭纸的一端浸入无臭液1厘米,再将两条无臭纸浸入一种标准臭液1厘米,同时交给考生嗅辨。
如果有一次嗅辨错误,就不能通过考试。
仝月晴说,这项内容听起来很简单,但无臭纸浸入的臭液是随机的,而且臭液稀释比例很高,不仔细闻根本分辨不出来。
“像我们之前有一位同事,他虽然已经取得了嗅辨员资格,但在公司内部考核时稍微有点儿感冒,就不能正确嗅辨出有臭液的纸条。”仝月晴说,那么在接下来的一个月,这名同事就不能参加嗅辨工作。
仝月晴说,如果连着几次这位同事都考核不通过,那么公司就会取消他的嗅辨员资格。
“毕竟嗅辨工作和环境保护是息息相关的,容不得半点马虎。”仝月晴说。
每三年,嗅辨员的队伍就会进行一次更新,因为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迟钝。
“每次差不多有30%的淘汰率。”仝月晴说,随着年龄增长、嗅觉退化,有的嗅辨员会从岗位上“退役”,职业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
鼻子就是“尺子”
“有些朋友跟我开玩笑说,可不能小看我的鼻子。”刘明昆说,事实上确实是这样的。
如果被嗅辨员闻出来恶臭气体超标,环保部门就会责令恶臭源单位进行整改,不能通过环评验收。
刘明昆说,她挺为自己的鼻子、自己的嗅辨员身份骄傲的,因为她们是寻味治污的环保“特种兵”。
对于嗅辨员的工作,也有很多人有疑问: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有这么多的先进仪器,为什么非得用人鼻子来判定呢?判定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曾经有朋友跟仝月晴开玩笑,凭啥你的鼻子就是“尺”啊?仝月晴说,不是她的鼻子是“尺”,是整个嗅辨员团队工作下来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是评定恶臭气味的“尺”。
记者了解到,根据《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控制指标有氨、三甲氨、硫化氢、甲硫醇等共9项。
目前,仪器、设备一般只能测出前8项单一气体的浓度指标,第9项综合性异味的浓度无法判断。
这时候,嗅辨员的鼻子就派上用场了,如果是浓度不高的混合气体,仪器测不出来,但是嗅辨员能闻出来。
“恶臭气味是否超标的判定,就是按照普通人的耐受力确定的。”仝月晴说,也就是说现有分析测试技术和仪器水平达不到人类的嗅觉灵敏度,仪器测定的结果不能反映恶臭样品对人体的感官影响。
“现在,我会保护好自己的鼻子,为环保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仝月晴说。(记者 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