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路”井海江见证铁路成长的脚步
3月16日早晨八点多,京沪高铁沧州西站站台,旅客们拖着行李步履匆匆地登上开往北京的G336次列车。一位身材瘦高的老人走入车厢,在临窗的位置坐下,默默地观望着窗外忙碌的铁路职工。曾经,他也是其中的一员。
这位老人叫井海江,原来就是沧州机务段上的一名铁路员工,与共和国同龄的井海江曾经在铁路线上工作了三十多个年头。“上班时,看过数不清的列车从眼前跑过,但做梦也想不到现在的火车能跑这么快。”井海江说。
三十多年前,从沧州到北京要10个小时
眼前这条沧州与北京间200多公里的铁路线,让井海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51分钟就能到北京了啊,我上班的那时候,可要整整10个小时!”井海江说,这真是划时代的巨变。
1974年,25岁的井海江穿上铁路制服,“接班”父亲成为泊头火车站的一名货车装卸工。上班报到当天,井海江背着一床被子赶去车站,映入眼帘的火车站就是一排平房,站台上的房顶上写着“泊头”两个字。火车靠站后,工人们打开车帮,人拉肩扛,装卸货物。井海江的工作是“三班倒”,从车站忙完回到宿舍,他和七八个工友睡在一张大通铺上,枕着两块砖头垒起的“枕头”,耳边回荡着机车轰鸣和铁轨震动的“咣当”声,就这样每天在疲倦的包围中倒头睡去。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我从农村出来,当了一名铁路工人,内心是非常自豪的。”一聊起熟悉的铁路,井海江那副宽大黑框眼镜后面的双眼,顿时变得神采奕奕。井海江回忆说,当时的客运火车非常简陋。车厢里的坐椅是两条长长的木头板凳,乘客背朝窗户相对而坐,两节车厢的连接处是半露天的,用粗粗的铁链围栏圈住。
“那时是蒸汽机车,跑起来呼呼地冒黑烟,最高时速才80公里,从沧州去北京一趟要花上10个小时。”看到记者的疑惑,老人接着说,“列车全速运行当然不会用那么长时间。当时的京沪铁路很多路段是单线运行,只要对向有车要过来,这边的火车必须在就近站台停靠避让,随后再继续通行。”1978年,京沪全线由单线改为双线运输,所有正线道岔由手动改为电动操作,“扳道员”这一工种从此成为了历史。
全线封闭,铁轨上的漫步成为历史
1979年,井海江调到沧州车务段负责管理物资材料。受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盖仓库、修站台所需要的钢铁、木材、水泥以及吊车等机电设备,都要按照计划指标供应。为此,井海江经常往返于北京、天津“要指标”,工作非常忙碌。有一次,井海江出差回泊头后,下车时直接穿过铁轨步行回家,由于太累而分神,他没有注意到一列火车向他疾驰而来,站上的同事大声呼喊,火车的巨大轰鸣声,井海江全都充耳不闻,眼看就要被火车撞倒时,一个同事飞跑过来,把他用力拽到路边,火车离他仅半米的距离呼啸而过……
“那时候铁路工人是允许穿越铁路线的,‘一站、二看、三通过’,是我们过铁轨时的工作规程。”井海江说,当时的火车速度比较慢,如今高铁时速动辄超过300公里,铁路两侧都已经是全线封闭,所有人都被禁止在铁轨上活动。
铁路事业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驶进了“快车道”——蒸汽机车淘汰更换为内燃机车,铁道的道床也开始了更新换代,各种施工昼夜不断。井海江说,一些车站的道口因直接影响列车安全,陆续改为地道通行。一些小车站因不再停车而取消了客运业务,还有一些车站在提速中被裁撤拆除,比如兴济站、安陵站、吕家寨站等逐步淡出了历史舞台。与此同时,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让井海江的工作更加便捷,随着市场的繁荣,物资材料的供应也不再是难题,井海江不必再经常出差跑采购了,办公效率迎来了“大提速”。
闪耀新时代,中国高铁开足马力驶向世界
2009年,井海江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但他那份对于铁路的情怀始终没有放下,一直关注着中国铁路的发展进程。
“进入新世纪,从电力机车到动车组,再到高铁列车,铁路的变化日新月异,铁路工人的工作内容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沧州的火车站从一个变成两个。几年前,高铁沧州西站的客流量还首度超过了沧州站。”井海江高兴地说,“如今,高铁成了咱们中国的金字招牌,高铁也拉近了沧州与全国各地的距离,作为一名‘老铁路’,我感到骄傲!”
时光荏苒,井海江从当年一名青涩的铁路装卸工人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铁路”,也亲历和见证了新中国铁路事业一日千里的巨大变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巨大变化和咱们的幸福生活。”井海江说,“大家循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撸起袖子加油干,咱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