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给困难家庭扫雪。杨进涛 摄
长城网沧州讯(记者董飞 通讯员杨进涛)日前,沧州肃宁县举行了“感动肃宁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10位“感动肃宁2018年度人物”中,有这样一位外地女子,她叫王玲,在开着一间理发店的同时,二十年如一日,义务照顾肃宁县苗街一个残障困难家庭,默默付出,不图回报,在当地传为佳话。
外出谋生 落脚肃宁
1967年3月,王玲出生于保定望都县一个普通农家。 6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5个孩子长大成人,巨大的生活压力并没有浇灭父亲对生活的热情。父亲是远近闻名的热心肠,王玲记事开始,就觉得家里的栅栏门从来没有锁过,父亲会理发,也会修理发推子,家里也经常有人来借家具,或是让父亲修理叉耙镐锹。父亲的所作所为,给王玲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20岁时,王玲结了婚,丈夫在自家院里养了十头猪,补贴家用。就在儿子出生一年后,婆婆得了白血病,为了给老人看病,他们花光了全部积蓄,又借了很多外债,但婆婆还是走了,为了还债,王玲夫妻俩拼命干活。后来,看到外出打工的人们收入不错,夫妻俩产生了外出谋生的念头。
夫妻二人先后辗转蠡县、高阳、饶阳,最后在肃宁落脚。
一开始,夫妻俩开了个小超市卖烟酒糖茶之类的,在县城边缘租了一处平房居住。由于经营不善,当年没赚到钱,险些连房租都赔上。30岁时,王玲去到衡水市,系统地学习各种美容美发技术。三个月时间里,王玲像一块海绵一样拼命地吸吮专业知识。
1999年学成归来的王玲,开了一间理发店,她为人热情,服务周到,坚持诚信经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她的小店理发。丈夫则在一处建筑工地打工,二人省吃俭用,积攒着每一分辛苦挣来的钱,欠账记录本上的名字,也慢慢的减少了。
偶然结识残障家庭
在与理发店相邻的门市,有一处蔬菜籽种店,店老板的哥哥张国英是个残疾人,拄着拐杖行走不便,他经常到菜籽店闲坐,有时替换盯会儿门市。出门进门,一来二去,就认识了。有时路边来了卖菜的,二人都要些菜时,王玲见他行走不便,就替他拿回来,张国英则把菜钱给她。
通过闲聊得知,张国英家境一般,腿部残疾干不了什么活儿;妻子胡凤鸾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还得过脑血栓,仅有一只胳膊能动;特别是家里还有一个严重残疾的儿子,不会行走,没有语言功能,只能靠大人喂一口吃一口。
心地善良的王玲对于身处困境的人都报以怜悯之心。张国英胡凤鸾夫妇二人理发她从不收费,并以诚相待。
有一天,张国英提出请求能不能到他家里给儿子理发,头发很长了,到夏天就更热了。王玲爽快地答应了。
张国英的家在一条窄长的胡同里,房子是低矮的砖坯结构的,院里乱七八糟,屋里也杂乱不堪。掀开东里间的屋子挂着的门帘,一个赤身裸体蓬头垢面的半大孩子趴在炕上,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人看。
张国英夫妻二人合力把孩子扳起来,王玲用工具开始理发,由于孩子智力缺陷不听使唤,头老是来回晃动,王玲小心翼翼地理发,屋里呛人的臭味令她难以控制生理反应,不得已跑到屋外呕吐一番,又回到屋里再次理发,又连着呕吐了两次,一个小时后才把头发理完。
那次理发不仅没挣到一分钱,就连中午饭都吃不下了。
后来得知那个孩子就是张艳春,当时13岁,仅相当于一岁智商。从那天起,王玲就开始了与这个家庭20年的不解之缘。
王玲给张艳春喂饭。杨进涛 摄
陌路至亲 大爱无声
从那次理发后,王玲觉得孩子挺可怜的,心里挂念着,每隔一个月就上门去理发,尽管还是呕吐,但每次她都坚持下来了。
这个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身体方面都不是很好,有时买馒头、买菜的几块钱王玲就给垫上了。张国英肢体残疾,买米买面买油换煤气的力气活,也是王玲尽心尽力地帮助完成。
2013年,张国英得了股骨头坏死,彻底瘫在了床上,后来又患上脑癌,张国英最后的几个月里,王玲一有空就来到这家,帮助寻医问药,做饭喂饭,像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这个家。
张国英去世后,剩下家里的母子俩,无依无靠,为了方便照顾这个家庭,王玲把门市改迁到了离张家近一些的地方,她一天要走三四个来回,风雨无阻,下雪的时候,她就早早的去清扫积雪。
为了不影响理发店的生意,她每天早早的起床,先是去到张家,看看张艳春的情况,是拉屎了,还是尿床了,先给收拾好了,再着手做早饭,给张艳春喂饭,刷锅洗碗后,把屋里收拾干净,就这样,每天八点多才能到理发店营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王玲的门市每年租金13000元,而她理一次发收5元钱,一天要理发七八个人才能维持挣出房租。可即便一天的工作再辛苦,她也要每天挤出六七个小时,去照顾张家母子俩,搭功夫搭人,还要每月搭上一两千元才能维持家庭的吃喝用。
有一次,张艳春可能晚上着凉了,拉肚子,弄得到处都是,王玲一面呕吐着,一面仔细收拾干净,而这样的事儿却经常发生。
还有一次,胡凤鸾突发心脏病,生命垂危,王玲得知后,背起她小跑儿出了胡同,打车送去医院抢救。出院后,胡秀鵉还要输氧输液,王玲就每天背着她来到理发室,一边理发,一边照看着,街坊邻居和理发的顾客看在眼里,无不佩服王玲的高尚人格。
这对母子成了王玲的牵挂,走到哪里心里都惦记着他们,就连家里老人的祭日,回去上坟,王玲都是第一时间赶回来,照顾这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家庭。
为了更好地照顾张家母子生活,她买来了绞馅机、电饭锅、电饼铛,变着法儿做各种饭食。家里的水管坏了,她找师傅安装修好;房子漏雨了,她和丈夫找人进行维修、刮白、装修,又联系村委会搭上了彩钢顶;每年冬季到来之前她都会早早地买好取暖用煤………
去年,王玲多方奔走村镇县三级,在政府部门给母子俩办下农村低保手续,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64岁的胡凤鸾说“王玲是这个世界上对她最好的人,一会儿不见了,就想她。”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王玲和这个家庭,一不沾亲二不带故,她用一颗滚烫的诚心,温暖着这个弱势群体之家,不图任何回报。王玲常说:“俺没什么文化,从小儿俺爹就教导俺们,要诚实做人,修好行善。”村里了解王玲的人,都暗自佩服着她,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回报。雷锋离开我们55年了,雷锋精神一直在这个社会盛行,王玲的行为就是雷锋精神的最好践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