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县国家枣树良种基地30年发展探微
天气渐寒,但沧县国家枣树良种基地主任孔德仓心里却热乎乎的。不久前,由沧县国家枣树良种基地和北京林业大学耗时数年研究的新枣类品种成果——“京沧1号”,通过了国家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对于孔德仓等研发实践人员来说,“京沧1号”倾注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和心血。孔德仓介绍,“京沧1号”是从冬枣实生苗中选育而出。20年前,科研人员就开始投入新品种选育的研发工作,首先进行了收集、播种、调查、对比和筛选等前期工序,2012年开始,又耗时5年,在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进行区域栽培试验研究。根据枣良种选育标准和方法,采用多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方法,系统调查植物学特性、果实经济性状和生物学特性,最终得出结论——区试结果表现良好。
“‘京沧1号’是鲜食优良品种,与冬枣相比,具有果型大、成熟早、果实口感酸甜等优势,在枣树生产上具有重要推广价值。”孔德仓说,“我相信,用不了一年,咱老百姓就能在市面上买到这种枣了。”他说。
“京沧1号”的成功,是沧县国家枣树良种基地致力于枣类研究选育的一个缩影。
30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也就是这一年,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和沧县人民政府联合投资,在沧县大官厅乡兴建了全国首家红枣良种基地——沧县国家枣树良种基地,并与北京林业大学牵手,建立科技合作关系。30年来,基地在北京林大等高校的科技支持下,在收集保存枣资源的基础上,选育出“金丝丰”“金丝蜜”“无核红”“早脆王”“金魁王”“京林1号”等红枣优良新品种,在全国红枣交易会上分别荣获“金奖”和“银奖”。如今,这些新品种累计繁殖良种苗木和接穗2600多万株(条),推广到全国13个省、市,推广面积达到80万亩。其中,“早脆王”在江西、山西、江苏等地的推广面积达到60万亩,每亩效益可达4000至5000多元。
说到基地,今年47岁的孔德仓心中满是深情。基地创建伊始,条件相当有限,只有几块试验地和几间办公用的土房,但大家都深知,这是我国第一块重点红枣良种基地,承载着红枣人和林业学者的拼搏梦想。随后,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我国资深枣类专家续九如,带领北京林业大学师生在基地开展枣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等工作,成为这片土地首批科技拓荒者。“当年北京的教授专家来基地,可没有现在坐高铁、开车这么便捷,往往单程路上就得走七八个小时,可他们不畏艰辛,兢兢业业地为自己的使命而奋斗。”孔德仓说。
随着基地的发展,科研条件也在不断改善,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和沧县签署建设“经济林(枣)育种和栽培教学实践基地项目”协议。由北京林业大学投资220万元,建设北京林业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并购置附属设备,一年后,综合楼及国家遗传育种实验室投入使用。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学生可以常年住在基地,针对生产中的问题开展技术研究。当时,这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模式在全国屈指可数。
此后,双方继续深化合作,有多项技术保持领先水平:将现有的600多份品种资源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性和抗性等性状调查,测定D N A指纹图谱,建立品种档案,在全国保持领先;合作开展“天然杂交—人工选择—分子鉴定”实生育种方法,有效解决了人工辅助授粉难以结果并获得种子的难题……据统计,30年来,双方主持参与新品种选育及技术试验示范项目12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省市级奖励6项;发表科技论文16篇;参加完成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成为跨越30年的“京冀协同合作”经典范本之一。
今年9月,北京林业大学与沧县国家枣树良种基地还特意在沧县举办了合作30年论坛,北京林业大学方面表示,将更加积极申请项目,拓展研究深度,力争把枣树科研工作做好,为基地的发展作出努力。基地发展最早的参与者之一续九如,也希望基地继续以科研为支撑,大力推进枣产品的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为枣产业科技进步开好头起好步奠定基础。
孔德仓还向记者透露了他最新的一个“小目标”——在基地内建立一个枣文化科技博物馆,和当地学校合作,打造教育科普场所。“让孩子们对家乡特产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增加他们爱家乡的情怀和对科学技术的求知欲。”孔德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