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局围绕“五个聚焦”,不断加大惠企纾困政策宣传落实力度,推动“审批服务围绕项目落地转、信用服务围绕企业发展转、政务服务围绕民生需求转”,帮助市场主体解决实际困难,助力稳住经济大盘。上半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5.29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达到64.92万户,同比增长10.02%;全市“一键融”平台注册企业2.7万余家,融资金额达到282.46亿元,较年初大幅增长。
聚焦靶向发力,推动纾困政策直达企业。为方便企业查询、兑现相关政策措施,我市发挥12345政务热线连接政府和市场主体的主渠道作用,对企业诉求第一时间交办反馈、逐项解决销号,推动助企利民政策惠在点上、利到实处。结合全省政务服务系统开展的“政策找人、服务上门”活动,梳理企业经营涉及的减税降费、惠民利企等政策文件形成“政策包”,在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时一并发放。同时,开展“问计于企,助力发展”活动,制定印发《开展市场主体培育领域“问计于民助力发展”活动实施方案》,通过现场问卷、电话回访和网络征集3种方式,充分挖掘痛点、堵点,针对性提出支持政策。
聚焦服务保障,项目审批持续提速增效。为提供“精细化”服务,我市推广应用建设项目企业报建(办理)全周期、全流程管理服务导图,为出让用地房建项目、市政(线性)工程、工业项目(含危化项目)等不同类别项目合理安排时序,进行“定制审批”,量身打造体现项目特点的最优审批流程。平均申请材料从181项压减至120项,并联办理环节从39个压减至8个,审批用时平均从51天压减至35天,累计指导省市重点项目报建527个。在提供“差异化”服务方面,依托“信用中国”平台,对无不良信用信息的企业,放宽预售形象进度要求,在投资比例难以认定的情况下,可按照建筑形象进度分类进行把握,减轻企业负担。在提供“不打烊”服务方面,项目单位材料齐全受理后,按照“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需要局长办公会研究的,随时召开;需要第三方技术机构勘验、评审的,及时联系机构开展工作;其余审批工作力争即来即办、立等可取,全力加速建设项目手续办理。
聚焦助企纾困,服务企业水平不断提升。在一窗“综合受理”过程中,利用设立行政审批局和建设项目全链条划转,在市县两级推行“大一窗”综合受理运行模式,积极推进进驻事项分领域设置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精准预约、精准服务,有效破解“一扇门、多窗跑”问题,减少办事人员跑动次数。目前,市本级已经实现“大一窗”模式。为畅通“准入准出”,个体工商户和有限公司的登记向乡镇下沉,在法定审批权限内推行市域通办;推行网上办理,名称自主申报,放宽“三新经济”经营范围,支持“京津冀”企业保留名称字号;降低企业开办成本,对新开办企业实行首套印章政府补贴政策; 制定非公司企业法人注销、公司注销、非公司企业法人改制、公司股权变更4种登记业务的流程图与材料规范,助力企业改革。
聚焦便企利企,信用“护航”作用愈加明显。在全省率先完成地方金融服务平台(“一键融”平台)与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省级节点技术对接,助力企业信用融资;组织银企对接推进会,开展线上直播,介绍“信易贷”政策,推介金融产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为方便企业信用重塑,我市实行信用修复“三个一批、两个送达”工作机制,在重点区县开展信用修复专项行动,送政策上门,送服务到家,有效提升企业信用修复率,避免信用惩戒。截至目前,已信用修复2707条。在促进企业诚信自律方面,出台《沧州市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施方案》等文件,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差异化,在80个领域开展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进一步强化审批监管衔接,实现对失信企业加强监管,对信用良好企业降低审批门槛,做到“无事不扰”。
聚焦重点环节,办事方式进一步优化。围绕事项办事“零跑腿”,提升在线政务服务能力,我市推出341项“网上办”“邮寄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在进厅预约环节增加引导环节,推动企业群众自主网上申报、全程网上办事,实现“不见面”审批。3月16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网上拍卖的方式,顺利完成一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工业用地)出让,实现全省首例交易各方跨区域全流程远程网上土地拍卖。截至目前,已通过网拍的方式成交土地17宗。(记者 李倩 通讯员 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