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本网动态

到老乡家里串串门 | 特色产业兴旺 文明新风拂面——走进黄骅市常郭镇李子札村

来源: 长城网  作者:代晴 崔上
2021-08-20 20:54:00
分享:

  长城网记者 代晴 崔上 通讯员 卢骐铭 王贺

  近年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移风易俗,黄骅市常郭镇李子札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取得累累硕果:发展配件加工企业,年利税上千万元;成立专业合作社,走出一条农业发展新路;完善红白理事制度,文明新风落地生根……一幅和谐、幸福、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李子札村村民正在田地里播种大萝卜。长城网记者 崔上 摄

  发展特色产业引领全村致富

  驱车前往黄骅市常郭镇李子札村,途中能见到路边大大小小的企业。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根据“工业立村”的理念,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红旗村”。

  李子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书榕说,改革开放以来,李子札村大胆创业,成立了渤海工业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裂变成为6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以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配件及五金产业为主导,年利税1100万元,不仅解决了全村人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辐射到周边几个村庄。

  走进黄骅市聚兴制管有限公司,车间里一派繁忙的景象。王风茂是李子札村人,2008年进入聚兴公司,从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生产主管。“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工资待遇也非常好。现在李子札村不光环境好,民风也好,我觉得在这里生活很幸福。”王风茂说。

  总经理刘玉彬致富不忘桑梓,这几年积极参与李子札村的建设。从修路、安路灯,再到建设幼儿园、慰问孤寡老人,他都积极参与。去年,他还为在卡口执勤的防疫人员捐赠了30余件羽绒服。

  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2016年4月,村里又成立了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以确权的土地亩数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等,其中秋葵、大根萝卜已经成为特色品种。

  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志清说,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已形成3500亩高标准农田、1000亩高标准蔬菜基地、500亩果园种植区等,订单式种植黄骅旱碱麦、玉米、大根萝卜、秋葵等农作物,每年可为160余名中老年人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增收1.2万元。

  近年来,合作社以村名注册“李子札”商标,开发了脆秋葵、秋葵面条、秋葵油、大根酱菜、萝卜脆等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2020年,省级旱碱麦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我们合作社成功落地。我们将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建立旱碱麦种植标准体系,争取让黄骅旱碱麦走向全国,让老百姓都享受到种植红利。”张志清说。

  李子札村的美丽风景。长城网记者 崔上 摄

  移风易俗观念深入人心

  在黄骅市常郭镇,说起“丧事简办”,当地人都会对李子札村竖起大拇指:在村红白理事会的促动下,40多年来,全村丧事坚持火化,主家不穿孝服,不请商业演出,席面不设烟酒,村里形成“厚养薄葬”的风气,成为周围村庄效仿的楷模。

  李子札村现有512户,1621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书榕说,早在1976年村里就建立了红白理事会,近年来村上不断完善红白理事制度,统一办事标准,细化办事流程,成为强有力的村规民约。

  村里组件“两套人马”,分别管理白事和红事。为减少村民支出,李子札村专门出资购置了灵棚、桌椅板凳、盘子、碗筷等。2016年,李子札村又出资200余万元建起了农村文化礼堂,免费对村民开放,能同时容纳400人就餐。

  不光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就连办事人员的酬劳也是村上每年从村集体收入中拿出几万元支付。“我们现在推行的是白事每张桌40多元、红事每张桌350—400元的标准。拿办白事来说,最少的一户只花了3500元,最多的也不会超过7000元。”刘书榕说。

  “我们村推行红白事简办、移风易俗这些年,不仅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更让村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刘书榕说。

  李子札村志愿者服务队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长城网记者 代晴 摄

  新风拂面道德模范不断涌现

  在李子札村村委会门前,树立着一块“功德榜”,上榜的人物都是李子札村的骄傲。

  获评“中国好人”的刘建奎,是村民公认的好女婿。他的老家在沧州渤海新区南大港,1993年和妻子结婚后,住进了李子札村的岳母家。岳母因脑供血不足,每年都得住院,平时也需要人照顾。刘建奎把孝敬老人永远摆在首位,20多年来,每天为岳母洗脚,老人住院期间更是悉心照料,成为全村爱老孝亲的典范。

  在李子札村,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新六尺巷”的故事。在2015年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村里把一个臭水坑改造成了“水上公园”,可是村里主街通往水上公园最近的小巷却不通畅,宽度仅1米多,过往行人很不方便。巷子东侧是村民李福亭一家,只要拆掉他家的一间房,巷子就能变宽。可是农村人都很看重宅基地,要拆人家的房子,人家能愿意?

  正当村干部为难的时候,李福亭的长子李春民表态,家里兄弟几个已经商量好了,同意让出两间房,把巷子拓宽。李福亭一家以“让他五米又何妨”的胸怀,自拆两间平房,将一条原本1米多的小巷加宽到了6米多,他们一家的事迹被央视等多家媒体报道。2015年,李子札村被评上了“全国文明村”。 

  黄骅有初伏吃面条的习俗,从2016年起,李子札村加工面条的个体商户吴杰每年都会为环卫工人和黄骅“三院”(光荣院、敬老院、福利院)的老人们,以及本村的五保户等赶制“爱心面”,人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面条姐”。

  吴杰说:“作为全国文明村里的一员,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只是用这种方式尽一分自己的力量,也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为我们的文明城市创建出一分力。”

  在道德模范的感染和带动下,去年村里还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20多名志愿者坚持开展志愿服务,他们义务为老人理发,打扫环境卫生,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冲锋在疫情防控一线……

  王佳晖和田悦都是今年的准大学生,暑假里,两人报名加入了志愿者服务队,每天都顶着酷暑,坚持在卡口执勤。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77岁的老党员刘风岩也放弃了休息,自愿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看着李子札村越变越好,我心里特别高兴。能为村里做点事,贡献一点力量,我无怨无悔。”老人说。

关键词:黄骅市,移风易俗责任编辑:代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