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武汉小伙儿崔末来流浪至沧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发现并对他进行了救助,并开始帮他找家。经过众人努力,崔末来终于踏上了返乡的火车。
“今天就回家了!”3月17日9时许,穿戴整齐的崔末来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沧州高铁西站,搭乘9时46分通往湖北汉口的一趟高铁回家。随着高铁缓缓启动,崔末来兴奋地望向窗外,阔别家乡多年的他终于踏上了回乡路。
32岁的崔末来留着平头,说话爱笑,虽然口齿不清,但能与人交流。时间回到2012年3月12日,救助站工作人员初次见到他时,全然不是这样。
那天,工作人员例行巡查到火车站附近,老远就见一群人聚在一起,穿过人群,他们见到了一个身材略显瘦小的小伙子坐在路边,衣着邋遢。听围观群众讲,小伙子在这流浪有些日子了,靠热心人帮助过活。工作人员上前询问姓名住址,小伙子操着一口浓重的南方口音重复回答着:“崔未,崔未。”此外,就再没有其他有价值的信息了,这个小伙子家在哪儿?为什么流浪到此?他们一无所知。
对救助站工作人员来说,这样的流浪者,他们见过很多,帮助他们的流程很明晰:救助、治疗、寻家。顺利的话,几个月就可能找到家。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帮“崔未”寻家如此艰难。
救助后,鉴于“崔未”的情况,他们将他送到当时的新华神经康复医院,并隔三岔五去探望,以获取更多信息,帮他尽快找到家。“你是哪儿的人?家住哪儿?”“武汉,黄陂,李家集……”多次询问后,“崔未”终于开了口,工作人员如获至宝,立即与武汉黄陂区救助站和李家集民政所联系,得到的回复浇灭了他们刚刚燃起的希望——查无此人。
一扇门关上了,就去敲另一扇门。救助的最终目的是让被救助人回家,让这些人回归社会和家庭。
2015年10月15日,工作人员在报纸上刊登了寻人启事;2016年,借助DNA数据库比对找寻;2018年,通过公安系统的人脸识别系统寻亲……然而,一切皆石沉大海,帮“崔未”找家一时陷入僵局。
这些年,“崔未”辗转多家医院接受治疗。环境在变,但他得到的关爱一直未变。这些爱,来自医护人员,来自救助站工作人员。“崔未”在爱的包围下,也发生了变化,从当初蜷缩在墙角,不敢与陌生人沟通,到现在可以简单交流。
这么多年,大家一直没放弃那个想法:让“崔未”尽快回到亲人身边。
事情在2020年6月出现转机。一天,救助站业务科工作人员接到“崔未”所住的华北石油精神康复医院的电话:“‘崔未’的家人好像有线索了。”他们当即赶往医院。
找到线索的是医院护士朱建新。华北石油精神康复医院位于石油二部小区内,这里的居民来自全国各地。一次,朱建新与一位住在这里的朋友聊天:“你家是湖南还是湖北?”“湖北的。”“湖北武汉黄陂区,我们这有个病人家是那的,能不能给找找家?”……没想到这样的一次闲聊,让陷入僵局的寻亲有了眉目。
“崔未”之前提过李家集,朱建新把这一线索告诉朋友,朋友立刻回应:“我有亲戚在那,可以帮忙问问。”接下来的事情非常顺利,很快,便与“崔未”的哥哥崔红斌取得联系。
虽然多年不见,兄弟俩还是一眼认出了彼此。“是我弟弟。”通过微信视频,崔红斌激动地说。这边,“崔未”也流下了泪水。原来,当年他们在外出打工时走散,时隔多年,兄弟俩隔着屏幕见了面。
崔红斌把弟弟的身份信息发过来,原来他叫崔末来,因走失多年,身份早已被销户。按照提供的信息,救助站工作人员帮忙办了身份证,崔红斌对大家为弟弟做的一切万分感激:“谢谢你们帮我找到弟弟,谢谢医生护士们一直照顾我弟弟。”
本来崔红斌想来沧州,亲自接弟弟回家,但他长年在外打工,时间上说不准,后来因为石家庄疫情不能跨省护送,这件事就搁浅了。现在情况好点了,救助站决定将崔末来送回家,于是有了本文开头一幕。
将人送回家,但关心依然不断。通过和崔红斌沟通,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个家庭条件不好,所以准备和黄陂区救助站反映此事,希望当地部门给予相应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