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县区新闻

黄骅:93岁“秀才”的“新奇”生活

来源: 长城网  作者:代晴
2021-01-20 17:41:01
分享:

  黄骅93岁老人刘玉煊。通讯员 周如凤 王钜盾 摄

  长城网记者 代晴 通讯员 周如凤 王钜盾    

  在黄骅市官庄乡官庄村,有一位93岁的“奇才”老人,教书育人20多年,当了30年村医,74岁上网打字,20天学成;84岁开始编村志,6年时间十几万字的《官庄村志》问世,还把7000多个单字姓编成了400多首诗……这位老人名叫刘玉煊,九旬高龄依然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出口成诗。

  教书从医大半生,终生学习的“秀才”    

  刘玉煊老人出生于1928年,如今,眼不花、耳不聋,说话声音洪亮,记忆力特别好。老人平时喜欢上网,查阅养生知识,阅读文学作品。老人的大脑就像装着一本生平大词典,对于自己一生的经历记忆犹新:哪年到哪年在哪所学校教书,哪年有工作调动,哪年恢复高考,哪年去生产队当会计,哪年学习哪所学校的函授课,哪年编写村志,哪年修订第二版,问及什么,老人都对答如流,而且说到兴奋点,还顺口编成打油诗娓娓道来。   

  刘玉煊老人谈古论今,出口成章,说话常用文言文,颇有古代“秀才”范儿。“翠叶稀疏御飓风,坚节密固傲玄冰。雅情不致寒暑异,气贯中通万古青。”“泰庙顶峰一株松,挺拔肃立傲苍穹。严冬笑戏寒冰月,酷夏歌吟暴雨风。”听,老人写的《竹》和《松》多么形象生动。“青年戍边退役人,体魄健壮目烔神。彩色勋章满胸挂,与日同辉照来人。”看,老人写的《戍边人》满是对军人的歌颂。   

  刘玉煊当了20多年的教师,1951年在官庄西排小学教书,后来几次调动岗位。1961年困难时期,上级鼓励教师支援农业。刘玉煊离开学校,去生产队当了会计,一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才重回学校,走上讲台教书育人。出身农民的刘玉煊用“终生学习”总结自己的一生,“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时刻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    

  刘玉煊从小喜欢文学,只要遇到这类书籍,总是如饥似渴地去读。他喜欢诗歌,50多岁参加长春作家进修学院报名函授学习诗歌创作,后来又在南京一家诗词学院诗歌创作函授学习,62岁拿到诗词创作资格证书。刘玉煊也喜欢医学,曾在石家庄一家函授学校学习中医,后来又在北京一家大专函授学校报名学习西医。62岁行医开诊所,一直干到92岁,从医30年,刘玉煊注重传授养生知识,经常把养生知识编成打油诗读给大家听,令人耳目一新。

  一生执著做一事,7000余姓氏编诗400多首    

  刘玉煊老人有一个“奇特”的爱好,从小喜欢研究姓氏,积累了7000多个单字姓,并用部分姓氏编出了400多首打油诗。“丧事喜办,礼花漫天;观众细语,多角评判。”“郊外游春,纵情寻芳;江山辽阔,空气也香。”“勤俭二字,传家密宝;屏弃不用,贫困乞讨。”“开国英烈,弃头洒血;为民树勋,悼之痛厥。”……    

  刘玉煊老人和姓氏结缘是从9岁开始的。当时上学学《百家姓》,他很快就能流利地背下来;后来参加了工作,就把小时候背的《百家姓》里没有的姓氏用笔记下,再查《康熙字典》《四角号码词典》《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寻找答案,同时还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副研究员冯宝麟处借来《贵姓何来》等书翻阅、记录、研究。为了积累更多姓氏知识,2001年,74岁的刘玉煊买了电脑,自学了多种打字方法,在网上查询《中华古今姓氏大词典》。    

  “根据电脑上的资料显示,我国人民的姓氏近24000个,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姓氏特别多。怎么让这些姓氏变得熟悉又好记,退休后我便开始琢磨把姓氏编成小诗,不仅容易记住,还特别有意思。” 刘玉煊老人笑着说,“6年编了400多首,集合成《姓林》一书。”    

  刘玉煊老人编写的姓氏诗歌,合辙押韵,意境优美,寓意深刻,题材广泛,各具内涵。有对伟大祖国山川壮美的赞叹,有对古今中外先贤的缅怀思念,有对为国为民捐躯的英烈们的无限伤感,有对后生寄予的美好希望,还有描述历史事件、为人处世、勉励后人的。这些诗分为耕读篇、疆域篇、政治篇、劝善篇、人事篇、其他篇和无韵篇七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有目录,目录都用兴修水利、庶子勤学、农业丰登、攒钱教子等四字词语概括。    

  刘玉煊老人说,把姓氏编成既押韵又有寓意的诗是最难的,也正因如此,创作热情愈加强烈。“有时接触一些外地人,有姓‘绳’‘谈’‘覃(tan、qin多音字姓,两个不同宗的氏族一族读tan音,一族读qin音)’的,一听我便觉得眼前一亮,总是一个不落地记下来。”

  八旬编村志,九旬“玩”微信    

  刘玉煊老人84岁开始义务编村志。年纪大了,许多人劝他放弃,他却说:“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我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老来很想为家乡做点儿贡献。”话说简单,但编起来实属不易。刘玉煊老人到处查阅资料,走访村民,有时遇上不明白的说词或问题,就上网查,或去村上找老人询问。张国贞烈士死地不明,刘玉煊老人就走访其家属询问。有一次,刘玉煊老人在资料上看到“河北民歌锔大缸”,不明白“锔大缸”是什么意思,便到处查阅,最终查得其义为:戏曲剧目,述百草山中的旱魃,化身为王大娘,炼成黄磁缸,隐身其中,用以抵御神灵擒拿。后缸损坏,王命人补缸,缸为土地化身的补锅匠人打碎,旱魃怒欲加害,而遭天兵天将斩除。历经6年时间,刘玉煊终于编成了十余万字的《官庄村志》。由于经常坐着工作,老人累弯了腰,心里却满满都是成就感。“2011年到2015年,《官庄村志》出版了500本;2016年我重新修订,又出版了400本。”老人笑着说。    

  这几年流行微信,刘玉煊老人也“玩”起了微信。老人“玩”微信都是看正能量的东西,尤其是健康和养生,并把这些正能量传播给大家。他把网络上的养生知识与自己的行医实践相结合,总结出许多养生经,编成了打油诗,读来朗朗上口:“花甲余年业岐黄,南北翩跹翼奋张;病患稍释蹙眉意,同享心花透鼻香。”“饮食清淡健身宝,心脑血管堵不了;心情愉悦开口笑,年过耄耋不见老。”“养老育儿双肩担,酒赌恶习可别染。一旦染上家资尽,负老亏小罪万千。”“健康之路健身库,常看不厌健身术。身体强健家国献,不愧一生无虚度。”……    

  回忆一生,刘玉煊老人收获满满。如今,他依然在编写诗歌中快乐生活,依然满腹诗文、出口成章。大家都说,刘玉煊老人就是黄土地里“长”出的真“秀才”。

关键词:黄骅,老人责任编辑:代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