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在表演西河大鼓。董飞摄
长城网沧州讯(记者董飞 通讯员刘春梅)西河大鼓发源于河间,流行于北京、天津等地,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唱腔简洁苍劲、韵味独特,风格似说似唱,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一人操三弦伴奏。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产生了北口朱(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赵(玉峰)派,以及20世纪40年代由马增芬及其父马连登创立的专工短段的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纷呈,展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
李雪出生在河间一个文艺家庭,外公张金贵是西河大鼓朱派第三代传人,母亲张领娣是西河大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受外公和母亲影响,李雪从小痴迷西河大鼓,肩负着传承的使命,为将西河大鼓传承下去,她不计报酬、不辞辛苦,走进学校免费培养学员,想方设法让更多人了解西河大鼓、喜欢西河大鼓,传播西河大鼓文化。
李雪从小就很有唱西河大鼓的天赋,6岁起,她便跟随外公张金贵学习西河大鼓,敲、打、唱有模有样。李雪说,小时候月牙板、架子鼓和三弦就是她儿时的玩伴,每当看到妈妈练习西河大鼓时,她就在旁边跟着学。有时候,她还跟着妈妈去各地演出,妈妈在前台表演,她在后台唱,常引来观众的赞许,这就越发激励李雪登上舞台的愿望。有时候,她会偷偷穿上妈妈的演出服,演出服很长、鼓也很高,她就蹬到小凳子上,有模有样地模仿母亲在台上表演。为了练好13道辙口、吐字发音等西河大鼓的基本功,李雪对着镜子练手势、身段、嘴形,一练就是半天。为了练绕口令,她常常练得舌头都绕不过弯来,气息也不够用。正是因为勤奋的苦练,李雪13岁时,在河间市举办的“少儿才艺大赛”中,以一段西河大鼓《狸花猫》获得了“最佳才艺奖”。从小到大,她走路唱、骑车唱,有时说梦话也都会唱起来,上学时还把课文唱成西河大鼓。
在京津冀曲艺邀请赛上,李雪凭借《看棉花》获得最佳表演奖。除了这首《看棉花》,李雪还编唱了《十九大精神铸辉煌》《反腐倡廉顺民心》《打起鼓板唱河间》等新曲目。李雪还是河间市景点的导游,在面对游客进行解说时,她总能把河间历史、传统非遗故事通过西河大鼓唱给游客,受到游客们热烈欢迎。“我觉得这也是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我现在还在加强学习,希望能掌握各种流派的演唱技巧,让自己的演唱曲目更丰富。”李雪说,这种“旅游+非遗”的形式,让人们在了解河间的同时也了解西河大鼓。
李雪教授小学生们学习西河大鼓。董飞摄
为了更好地传承西河大鼓文化,从2011年开始,李雪和母亲利用每周六、周日的时间,在河间市文化馆免费教授人们学习西河大鼓,截至目前,已培训学员200余人。河间市一中的学生顾万昊,自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跟着李雪学习西河大鼓,是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个。近几年,随着母亲张领娣年龄越来越大,李雪担负起更多的教课任务,无论寒暑,她也会坚持为学员授课。
除了在河间市文化馆开设培训课,李雪还策划着让西河大鼓走进校园。去年11月起,每天下午3点,李雪都会来到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为学校的50名学生和10名教师传授西河大鼓。她一点一点地教唱腔、手势、站姿、眼神。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师生合作的月牙板越打越熟练,鼓毽子已能够运用自如,唱腔也有了西河大鼓的韵味。李雪还在河间市第三实验小学、沧州车站小学、广电百佳艺术学校,以及旅游公司开班免费传授西河大鼓。李雪说:“传承西河大鼓是我的使命,只要大家愿意学,我就一直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