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作业正欢,卡车往返拉麦,来到黄骅市羊二庄回族乡大寺村的小麦种植示范基地,忙碌的景象彰显出现代化机械的高效。但在不远处,几个人却穿梭于麦田间,还使用原始的收割方法——手握镰刀将麦子割下。对比之下,不禁让人心生好奇。
走近细问,才知割麦的几人是市农林科学院的旱作节水创新团队成员。
团队成员徐玉鹏研究员介绍说,大寺村是市农林科学院雨养旱作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他们正在这里进行节水小麦品种的调查取样工作。
面对我市雨养旱作地区农业灌溉水短缺的现状,市农林科学院这些年一直在节水灌溉、旱作技术及中低产田改造方面积极研究与探索。去年冬季,他们选取了20个抗旱节水小麦品种,按照统一的技术规程在大寺村的40亩土地上进行种植对比。
随徐玉鹏穿梭于麦田间,这才注意到每隔几米,麦田都不尽相同。有的田里麦株低矮,麦穗稀疏。有的麦株高挺,麦穗壮大。有的麦穗已呈白黄色,有的还是青绿色……这些麦穗的状态,都被试验人员一一记录在册。
“这20个品种是从河北省地下水压采项目节水小麦品种目录中筛选出来的,既有河北农大、中科院及石家庄、邯郸、衡水等地的农科院所培育的节水品种,也有咱沧州农科院培育的品种,还有黄骅的本地品种大红芒。”播种时,采取同一个播种机在同一时间、同一播量、统一施肥的控制方法,就是为了比较哪些品种在一水不浇的情况下,抗旱性更强、产量更高,从而进行优良品种的推广。
一季的辛勤管理后,终于等到了成果验收之时。“目前来看,沧麦6005、6002长势良好、穗粒饱满,产量达到300多公斤没问题。”徐玉鹏说,在实际查勘的基础上,试验人员还会对每组麦田随机收割取样,带回到实验室中进行更加深入、综合的分析。
不断钻研节水抗旱小麦品种,只是市农科院进行雨养旱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探索的一个方面。对于小麦种植技术的规范问题,经过多年研究,他们还总结出雨养旱作区冬小麦“六步法”旱作技术,即品种选择——重施基肥、春季追施水溶肥——缩行增密——精细播种——重度镇压——病虫草防治。
其中,冬小麦春季追施水溶肥栽培技术,是市农林科学院针对雨养旱作区冬小麦春季追肥难影响后期增产问题进行的独特创新。这项技术,可有效缓解冬小麦春季追肥依靠自然降水的困境。
“原来冬小麦追肥,农民就单施尿素,不仅营养成分单一,还容易挥发。而将复合水溶肥融入到水中,一亩地只需1立方米水,就能将肥料利用率提高1倍以上。通过地表覆盖,还可显著减少水肥的挥发损失。而沟施于根系附近,可起到肥料库的作用,能够满足小麦生育后期营养需求。”徐玉鹏研究员介绍道。
随研究团队来到不远处的冬小麦春季追施水溶肥试验基地。只见他们掏出皮尺,随机选定地界,测绘出1.26米双行的采样范围后,对亩穗数、穗粒数等数据进行测定。经过十几分钟的初步计算,追施水溶肥的地块亩穗数可达32万,未追肥亩穗数只有29万,产量相差40公斤,增产可达14.36%左右。
徐玉鹏说,为了帮助冬小麦春季追施水溶肥技术进行推广,团队还自主研发出冬小麦水溶肥追施机,可实现开沟、施肥、覆土一次性完成。在这台机器的帮助下,一亩地的施肥作业只需五六分钟就可完成。
在雨养旱作小麦技术研究中,他们还独创了冬小麦覆膜种植技术,通过覆膜节水保墒,改善无灌溉条件冬小麦产区“看天播种、靠天吃饭”的现状,有利于中低产田小麦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
如今,这些技术已在黄骅、泊头、沧县等地的四个示范区进行推广,示范面积达2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