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县区新闻

集体经济“火”了村民腰包“鼓”了

来源: 沧州日报  作者:孙健 岳培新
2020-07-03 09:57:43
分享:

  最近这段时间,沧县兴济镇宋官屯村委会主任吕宝祥忙得有点脚不沾地。“去年春天我们在林下种植了200亩桃园,今年丰收了,好多沧州和京津冀的游客都到这里采摘。”说起桃子的收益,吕宝祥憨笑着摆摆手说,“今年采摘分文不收,为的就是给我们村的桃免费打广告。”

  “赔本赚吆喝”,这是宋官屯村在壮大集体经济的道路上探索出的又一“良方”。宋官屯村是大运河岸边的一个典型农业村,多年以来,当地村民以务农为生,这些年靠着国家的好政策,村民渐渐富了起来。可村集体经济这个短板,一直制约着村庄的发展。“这块‘硬骨头’啃不下来,村集体运转都难,更别说村庄健康有序发展了。”2018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伊始,首先统一思路:不仅要把村集体经济红红火火搞起来,还要形成良性循环。

  思路决定出路。当年,宋官屯村在全县率先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对村中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彻底核查。看似简单的清产核资,却让村“两委”班子找准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

  “我们发现农户实际耕种的土地亩数比原承包合同土地亩数多出751亩。经过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会和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将这些土地全部收归集体所有。”村党支部书记王宪发是当时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在他看来,这些土地散落在每家每户不成规模,可汇聚到村集体就能形成翻番效益。

  一方面,村集体收回土地,盘算着怎么让土里生出金疙瘩;另一方面,年轻村民以务工为主,没把心思放在田间管理上,导致部分田地完全靠天吃饭,甚至有些撂了荒。“成方连片的土地没人悉心管理,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王宪发说,乘着大运河沿线绿化的东风,在征求广大村民意见后,村里专门成立了由村“两委”统筹的合作社,将村民手中的26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至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村集体和943名村民变身股东。

  土地的整合,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创造了条件。但单纯依靠土地承包费用,村集体收益始终有限,于是,村“两委”做起了林下经济的“文章”。“2018年,我们在林下种植的大豆,毛收益达到180万元。2019年,我们又与安徽亳州的经销商以及五粮液集团合作,种植了高粱,毛收益150余万元。”说起这几年林下经济带来的集体收益,吕宝祥如数家珍,“今年我们种植了2400亩的谷子和400亩的中药材,收入有望突破过去两年的总和。”

  整合后的土地焕发出新活力,也为当地60岁以上的劳动力和有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希望。“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但只要有劳动能力,我们全部吸纳进合作社务工。”吕宝祥说,“单是一年的工资就将近80万元。如果不是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这部分村民的腰包不会越来越鼓,日子也很难这么红火。”

  郭文祥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脱贫户,老两口不仅身体不好,两个孩子还相继因车祸和疾病去世,这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看到家里的实际困难,吕宝祥邀请他到合作社干点力所能及的零活。“俺有近20亩土地进行了流转,一年能有1万多块的收益,在合作社打工一年还能收入1万多块。”如今的郭文祥,生活殷实了不少,紧皱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

  随着村集体的“钱袋子”不断鼓起,接连几年,村“两委”临近年底都会为村民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物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最终目的是要惠泽乡亲。这几年,我们靠着集体经济的收益,修建了村里的广场,完善了一些基础设施,村民没有不竖大拇指的。”说起下一步的计划,王宪发说,今年底我们计划给60岁以上的村民发放退休养老金,让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到村集体经济壮大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关键词:集体经济责任编辑:董肖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