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黄骅市常郭镇中排村的邓宝海、刘玉如夫妇,一个患有腿疾,一个先天性聋哑,但夫妻俩踏实肯干。邓宝海去山东时,偶然间品尝了一口冬桃,回家后,就和妻子承包村里土地尝试种植,结果产量颇丰,他又引进西莓、油蟠、毛蟠等特色果品,果园摇身变成采摘园,吸引了青县、河间、天津等地的客人慕名采摘。
六下山东学技术
11月17日,立冬后第十天,当天的最低气温已是零度。早上8时,邓宝海和刘玉如夫妇从采摘园回到家,已忙碌了三个多小时,他们双手热乎乎的。“今天村上有集,一会得去给儿子买双鞋,再添置点生活用品。”
今年50岁的邓宝海比妻子刘玉如大5岁,两人结婚20多年,育有两个儿子。刘玉如不会说话,但心灵手巧,持家有道。邓宝海除了在家务农,还和他人一起干装修。生活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一家人也其乐融融。
然而,6年前,邓宝海突发腿疾,做了半月板切除手术。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能干重活。大儿子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主动辍学回家外出打工,挣钱贴补家用。这事,也成为邓宝海心中的遗憾。
做完手术的邓宝海闲不住,处处留心和农民致富有关的信息。他尝试养兔子,一次性购买了十几只兔子,结果以失败告终,不过这次试验却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
想找出失败原因的邓宝海去山东的一家养殖场学习,那个养殖场建在一个山坡上。坐客车在山腰下车后,还要再步行一段路。机缘巧合,邓宝海刚下车,就发现山坡上有很多人围在一起。出于好奇,他也凑到跟前,发现是央视7套正在拍摄专题片,向大家介绍一种叫冬桃的水果,当时活动方让大家品尝,邓宝海就挤进人群,尝了一块,他至今难忘那个味道:“甜甜的,真好吃!”
就是这次“偶遇”,邓宝海与冬桃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现场和工作人员要了联系方式,并经人介绍,加入了“山东果树研究所”和“河南郑州果树研究所”两个微信群。此后,他又先后六次到山东,从冬桃树开花到修剪再到摘果,一一实地学习技术,掌握要领。
庄稼汉成果树“土专家”
时间一晃就到了2015年。这年春天,心中有底的邓宝海找到村党支部书记邓长荣,他想承包村东边那几亩地,尝试种冬桃。“我体格不好,我对象又聋哑,村上那几亩地离家近,俺俩一块打理,家里家外还能照应过来。”知道邓宝海的想法后,邓长荣和其他村干部们一商量,一致同意将那闲置的几亩地承包给邓宝海。“一来因为他家这个情况,日子挺难的,村上应该照顾一下;二来也盼着他能种出个名堂来,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邓长荣直言自己的想法。
有了村干部的支持,邓宝海干劲更足了。他先是从山东果树研究所购买了一批冬桃树的树苗栽种,之后又从成活下来的冬桃树苗上取下枝芽,与本地的小毛桃树苗嫁接。一来二去,三亩被他拿来当“试验田”的庄稼地里,密植了800多棵冬桃树。
在这期间,村民们听得最多的是邓宝海讲的“无公害种植”“生草模式”等和生态种植有关的字眼,憨厚的农家汉子一时间仿佛成了专家,讲起种植学问来头头是道。去年国庆节后,三亩地的冬桃树第一次结果,亩产达到了1500多公斤,这个产值与其他各地种植冬桃的产值相近,邓宝海夫妻俩乐了,这说明,他们的试验成功了!今年采摘期一过,邓宝海夫妻俩又是一番欣喜在心头——亩产达2500公斤!“如果不是今年8月的两场大雨,产量还会大幅提高。像这个桃子,正常情况下,一个可以长到9两左右,因为今年雨水太大了,也就有7两重。”惋惜中,邓宝海依然很知足。特色种植让他尝到了甜头,也让其他村民看到了希望。“现在就有近20来户在我这报名,想和我一块种冬桃,还都邀请我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呢!”说这话时,50岁的汉子腼腆地笑了。
科技致富成标杆
每年的10月1日到10月20日,是冬桃采摘旺季。每天,邓宝海夫妻俩都要送走十几批客人,这些客人少的也要买15公斤,多的,二三十公斤也不在话下。“这儿的桃品质非常好,送给亲友非常实惠。”一位在这采摘过三次的客人说。
邓宝海把自己几亩地的果园称为采摘园。目前除了三亩已经结果的冬桃树,其他几亩地也被他种上了油桃。在与这块承包地相隔不远的一块自家农田里,邓宝海还种上了西莓、油蟠、毛蟠等特色果品。现在仅是一个冬桃,就已经吸引了青县、河间、天津等地的客人慕名来采摘,他希望自己的采摘园,能吸引更多的客人前来观光采摘。
“你看咱这地上,这些都不是杂草,它们叫长绒毛野豌豆,不仅可以除毛草,自然腐烂,而且与果树在一起,有少争肥、少争水的特性。”邓宝海忍不住讲起果园的“生草模式”。“咱这个采摘园,从来不用那些高密度有残留的农药,咱用的都是对人身体没有任何伤害的,为的就是让大家吃着放心。”“咱这个采摘园,就是通过手机网络,特别是微信朋友圈来让大家知道的,销路一点儿也不发愁。”……
“技术上有啥问题,种植过程中遇到了啥难题,在微信群里向教授们请教一下,大家都非常支持,都能及时帮咱解决。”说这些话时,土生土长的邓宝海一点儿也不土,反倒让人感觉很“潮”——农业种植的心态和方式都跟上了时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