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视频直播室

沧州大运河系列报道——流动的文化

来源: 长城网  作者:代晴 崔上
2021-07-06 09:07:11
分享:

  长城网记者 代晴 崔上

  在沧州市区大运河的河沿上,经常会看到运河武馆的孩子们,在馆长丁文江的带领下认真操练八极拳,沧州武术在一招一式间薪火相传。

  一说沧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武健泱泱”“镖不喊沧”,在武术名家丁文江看来,沧州人的这份侠肝义胆,和沧州的“母亲河”——京杭大运河息息相关。

  古老运河孕育深厚文化

  大运河沧州段绵延215公里,流经吴桥、东光、泊头等8个县(市、区),在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城市中,沧州的里程最长。古老的大运河不仅见证了沧州的沧桑巨变,也孕育了深厚的运河文化。

  名扬天下的武术、惊艳世人的杂技、厚重沧桑的古迹遗存……千百年来,这些文化遗产在运河两岸发展、传承,成为沧州人抹不去的记忆。

  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沧州武术,已历经两千余年的陶冶嬗变。世人熟知的“大刀王五”王正谊、“千斤王”王子平、“一代跤王”佟忠义等武术界名师巨擘皆出自沧州。沧州武术至今仍保留着八极、劈挂、燕青、六合、螳螂等53个拳种。作为沧州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标,武术已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探寻沧州历史、讲好大运河“沧州故事”的重要载体。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在悠悠大运河畔,一首杂技人行走江湖的歌谣传唱了千年。

  年过七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宝和,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和父亲沿运河卖艺的情景:“大运河两岸做生意、做买卖的人特别多,都是流动的。我们艺人不卖票,运河两岸就是我们的舞台。”吴桥杂技艺人沿着运河走江湖,孕育了极富传奇色彩的千年杂技文化,成为大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杂技诗剧带来深深震撼

  “长河日落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半夜不知船近远,一船明月过沧州。”这是诗人孙谔在《夜过沧州》一诗中对沧州的描述。运河在沧州人心里,恰似那一轮明月,皎洁又温柔。2019年11月6日晚,中国首部以大运河为题材的大型杂技诗剧《一船明月过沧州》在沧州荀慧生大剧院首演,带给世人深深的震撼。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也被文化部确定为国际三大杂技赛事之一,吴桥杂技大世界获得了“东方的杂技明珠”和“中国的迪斯尼乐园”的美誉,还被国家旅游局列为最具民俗特色的杂技文化和旅游景点。

  在运河流经之地东光县,还有一条不同寻常的运河故道,那就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谢家坝。这座用糯米和灰土层层夯筑的灰褐色大坝,横卧在运河东岸,虽然全长仅218米,但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容貌依旧,令人由衷敬佩先贤的智慧。

  在谢家坝堤顶路东侧,一座红墙灰顶、造型别致的水工智慧博物馆正在施工,馆内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模型、动画互动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谢家坝及大运河沿线所有的坝体工艺,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近代漕运水利的先进夯筑工艺。

  催生千年文脉美丽蝶变

  走进沧州博物馆,设计新颖的“大运河北”展厅引人关注。展厅入口处使用彩色地胶铺设成模拟河道,一条蓝色的“河流”从屋顶蜿蜒而下,与地面的“大运河”交汇融通,寓意着“运河之水天上来”。

  漫步于展厅之中,开凿运河的场景复原、运河出土的历史文物、各个朝代的文献记录等,全方位地展示了大运河沟通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作用,以及运河两岸的地方文化,使参观者深切感受到大运河的千年沧桑与厚重。

  今年2月初,泊头市大运河河道内,一艘明代沉船重见天日。考古人员在沉船附近出土了酱釉罐、青花碗、白釉盘、骨簪、三彩划花盘、象棋子、铜元等元明清时期的文物51件,瓷器标本数百件。这艘沉船的发掘,为研究明代北方造船技术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近年来,沧州市认真梳理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对大运河沿线176处文物遗产点进行了实地踏勘和巡察,并着手从市级层面完善系统性文物保护工作方案,加强对重点文物和文化的保护传承。

  大运河是沧州的根和魂。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沧州市委、市政府紧紧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批示,按照省委书记王东峰来沧调研精神,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将此作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回应群众关切的突破口与落脚点,催生千年运河美丽蝶变。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责任编辑:董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