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青县618家农村合作社带动7万多农户致富
青县蔬菜基地是省科技示范园。徐亮 摄 长城新媒体沧州12月22日讯(记者 董传辉 徐亮)沧州市青县在传统蔬菜种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践行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精神,以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实现种植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带领农户抱团儿闯市场。自2012年至今,青县建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18家,入社成员达到2.3万户,辐射7万多农户,实现销售收入上亿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万元。 “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对于青县而言,就要充分发挥京津菜篮子的传统优势,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以合作社为媒介,以产业化经营鼓起农民的钱袋子。”青县县委书记李国钧表示。 富硒西红柿是市场的“宠儿”。徐亮 摄 走进青县曹寺乡后洼村硒旺农庄的大棚里,暖意扑面而来,一片翠绿映入眼帘。“这些西红柿可不一般,硒含量远高于其他品种,市场价格也比普通产品贵上好几倍。”农庄负责人王洪彦说。 “富硒食品是目前市场上的‘宠儿’,看着多年来乡亲们单纯靠种菜从土里掘金,我就想带着大家把经济作物的附加值挖掘到最大化。”王洪彦说,经过无数次调节叶面肥配比实验,终于解决了补充硒元素的合适配比,一举打开了市场。如今他已带动周围100多农户种植富硒产品,形成以农庄为圆心,辐射统领农户打造“富硒村”的格局。 产业化经营,前提是改变原有的小农小户经营模式,让农户抱团儿闯市场。青县门店镇西抛庄村的建成合作社,2012年流转了700多亩土地,建起了60多个冷棚和50多个温室大棚,全村多半村民入社发展,统一技术管理、农资管理、产品销售,每个大棚年纯收益达8、9万元。 实现产业化经营,需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改变单一的蔬菜销售模式。齐营村根枝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把目光聚焦到蔬菜育苗上。“全乡58个村里有81家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菜苗需求量极大。”合作社负责人刘印树告诉记者,他们流转了400多亩土地,吸纳100多位村民入社,建起了80多个育苗棚,并与河北农业大学、沧州农牧局蔬菜站建立合作关系,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成功研发出绿冠、珍品888、兴田24、680等甜瓜、黄瓜的优质苗种,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需求,还远销天津、北京、山东、山西、宁夏等地,初步形成集育种、育苗、种植、管理、销售于一体的一条龙产业链条。 大棚里正在劳作的菜农。徐亮 摄 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机衔接,关键是新技术。在西艾辛庄村振西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张树森打起了“航天品种”的主意,注资成立了河北航天未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国家航天农业项目,搞起“航天品种”试验。“你看这些西红柿、辣椒,种子都是航天员带到外空培育的,并且全部使用的是无土栽培技术,结出来的果实个大、漂亮。”目前,张树森流转土地2000亩,建起了40多个日光温室和智能联栋大棚,打造面向高端市场的“航天未来小镇”。 “小农户衔接大市场,也需要用好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共振。”青县绿豪合作社和京东沧州馆合作,不仅实现蔬菜“上网”销售,还将远近驰名的蔬菜宴搬上了互联网,仅蔬菜宴一项,月销售额就在10万元以上,走俏京津冀鲁及部分南方省市。“合作社为我们农户搭起了互联网的桥梁,拓宽了我们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思路,而且蔬菜‘上网’还能卖上个好价钱。”合作社社员李志彬见证了合作社蔬菜产品的网上热销。 |
关键词:青县,蔬菜,合作社,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