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县区新闻

河间一民间京剧社走过悠悠30载

来源: 长城网  作者:代晴
2021-01-18 13:45:00
分享:

  “友联京剧社”演出合影。通讯员 刘春梅 摄

  长城网记者 代晴 通讯员 刘春梅

  在河间市诗经村镇三十里铺村有一个“友联京剧社”,它是响应国家号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办的,至今已有30年的社龄,社员近百名,还有自组伴奏乐队,在河间、沧州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京剧社高峰期,吸引了沧州、保定、廊坊三地6县市的戏迷票友齐聚一堂,交流切磋。

  京剧社规模日渐壮大社员近百人    

  每逢“二七”集日,三十里铺村大队部都会响起悦耳的丝竹声和悠扬高亢的京剧唱腔。为支持“友联京剧社”活动,村委会特意为他们准备了一个房间,作为固定的活动场所。在这里京剧不仅仅是一种国粹,也是一种娱乐方式。一个集日刚刚过去,大家就开始期待下一个集日快点到来。    

  活动中,票友们各司其职,吹拉弹唱、唱念坐打无所不能,《白毛女》《沙家浜》《打龙袍》《铡美案》《野猪林》《三娘教子》等精彩唱段轮番上演,既展示了个人才艺,又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切磋提高的机会。    

  锣鼓一响,来自本村和四外八村的戏迷便三三两两地赶到村委会一饱耳福。他们听着京剧,摇晃着脑袋,手敲着桌子,怡然自得,乐在其中。尽管票友们是淡面素装,但形神兼备,字正腔圆,现场掌声、喝彩声不断。一位戏迷朋友说:“‘友联京剧社’的演唱够水平,越看越爱看,我们坐这儿就不想走。”两位头发花白的村民说:“这些戏我们都听过好几遍,还能跟着哼两句,但每次活动还是爱来。”    

  京剧社成员最初只是组织者赵厚远的家庭成员及本村的京剧爱好者,如今已发展到社员上百人,横跨河间、任丘等地,很多票友都在各级比赛中获过奖。其中,君子馆村尹福森考上了北京戏校,获得过小梅花奖,2003年代表沧州市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过把瘾》节目。    

  在“友联京剧社”的影响和带动下,村民们打麻将的少了,唱京剧、看演出的多了,受到群众广泛称赞。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赵厚远的带领下,京剧社规模日渐壮大,演出水平逐渐提高,在振兴京剧、弘扬国粹,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先后获得“群众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友联京剧社”现场演出。通讯员 刘春梅 摄

  京剧社走过悠悠30年  

  提起“友联京剧社”,不得不提起京剧社的创始人赵向忠、王金玉两位老人,他们是赵厚远的父亲和母亲。夫妇二人都是教师,特别喜欢戏曲。1983年,老两口退休后,他们家的小院便成为十里八村戏迷朋友的俱乐部,人们自发聚集在这里,拉几段曲牌,唱几段京剧,自娱自乐。随着小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1990年,组织成立了“友联京剧社”,规定每逢村里集日集中活动,至今已经30年社龄。    

  吃过早饭,赵厚远溜达到活动室内,此时,活动室内已有5名京剧爱好者在那里调音、练嗓。赵厚远与大家打过招呼后,拿着京胡找了个位置坐下来,加入到伴奏行列中。每到集市与大家互动,已成为赵厚远的生活习惯。    

  1958年出生的赵厚远,自小受父母熏陶,就在心灵深处种下了戏曲的种子。他六七岁时,正是样板戏盛行的时候。当时,赵厚远的父母在河间市束城镇教学,经常指导当地的样板戏演员排练,于是,赵厚远便跟着自学起了样板戏,而且唱得有模有样。之后,越唱越爱唱。    

  “友联京剧社”成立后,他更是如鱼得水,成为主力。多才多艺的赵厚远,能司鼓、能操琴,也能演唱。他的嗓音浑厚刚劲、清脆嘹亮,大小嗓运用自如。他先学老生,后改学小生,《吕布与貂蝉》《罗成叫关》《四郎探母》中的唱段,颇具叶派小生韵味,深受戏迷朋友的欢迎。    

  随着父母年龄越来越大,渐渐地,赵厚远成为京剧社的主力和组织者。他全身心地为京剧社提供服务,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全力以赴。赵厚远说:“每次集中活动,我家都管饭,饭也不管好的,就吃个馒头、炒个菜,花不了多少钱。”因为热爱,戏迷票友们上午唱得不过瘾、下午接着活动,中午赵家就管饭。除此以外,赵厚远一家人还多次为京剧社添置京胡、月琴、板鼓等乐器和松香等,30年算下来,一家人出资额达到了20多万元,却毫无怨言。    

  在赵向忠老人倡导下,赵厚远一家还资助了本村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向灾区群众和贫困学生捐钱捐物,累计达8万余元。

  痴迷京剧的赵厚远。通讯员 刘春梅 摄

  赵厚远成沧州市京剧十大名票    

  读小学三年级时,赵厚远随父母回到三十里铺村。15岁时,他参加了村里的俱乐部,跟着胡弦唱样板戏。俱乐部里有一位来自盐山的邢老师,弦拉得特别好。赵厚远第一次跟邢老师弦唱,中间的“过门”部分,邢老师教他跟着哼唱,让他启唱时变得轻松,不再紧张,这次赵厚远唱得很好、很高兴,这也让他对京剧更加热爱。赵厚远说:“过门,就是演员在演唱之前,由乐队演奏的引子和在演唱之中的间奏,俗称‘垫头’。优秀的琴师能够在过门和唱腔交接处拉出很好的过度,使演员很自然地启唱。”    

  赵厚远是个地道的票友,河北省有名的京剧票友。他酷爱国粹艺术,爱学、爱唱、爱钻研,从跟着磁带、卡拉OK自学,到拜访名师指点,演唱水平大幅提升。多年来,他数次参加省市举办的京剧票友大赛,屡获大奖。曾经代表沧州市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过把瘾》舞台,以《四郎探母》中的“巡营”一段,得到专家好评;在霸州国际京剧票友邀请赛中,荣获组织奖和最佳表演奖;2016年,在沧州市第八届京剧票友大赛中,以《吕布与貂蝉》中的“小宴”一段清唱,艺压群芳,荣获金奖,成为沧州市京剧十大名票。   

  因为赵厚远在乡村两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做出的贡献,2019年赵厚远荣获2018年度“文明市民典型代表”荣誉称号。他还连续两届任河间市政协委员,并且自2017年起,担任河间市政协常委。

  票友们盼望早日亮嗓尽情唱    

  “御街上来了我讨饭人。眼不明观不见花花美景,看不见汴梁城文武公卿……”这段京剧《打龙袍》之“龙车凤辇进皇城”选段的演唱者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她双手轻扶凤辇,唱腔清脆高昂,吐词清晰准确,为她伴奏的是“友联京剧社”文武场的师傅们。   

  “友联京剧社”的乐队演奏水平也很高,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各行当各流派都难不住他们。64岁的琴师曲棉恒老家是山东威海的,自幼爱好司琴,水平很高,1986年从新疆来到河间市后,加入“友联京剧社”已经30多年,成为文武场的主力。    

  只要京剧爱好者愿意加入“友联京剧社”,就会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为使大家尽快融入这个京剧社,不会唱的,赵厚远和大家就教;唱得不好的,他们就指导。而且无论演唱水平怎么样,只要愿意尝试,琴、鼓师们也会全力配合,不收取任何报酬。赵厚远自豪地说:“社员都是业余的,刚开始有的连调儿都跟不上,现在人人都能唱上一段儿了。”    

  30多年来,京剧社多次进行义务演出。在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十八大、十九大等时间节点都自编自演了节目,深受群众的好评。赵厚远还曾邀请北京战友京剧团与“友联京剧社”联欢,进一步提高了票友们的表演技能。    

  “我一直希望能为京剧社配备演出服装,还想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赵厚远笑着说,“疫情期间,票友们通过打电话、发微信的形式相互交流。大家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早日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再聚在一起亮开嗓子尽情唱。”

关键词:河间,京剧责任编辑:代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