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狮城新闻

从“一三二”到“三二一”的变迁

来源: 沧州日报  作者:张伟 孙宁
2019-09-17 16:21:23
分享: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增长2466.4倍,由1949年的1.49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3676.41亿元,G D P增速年均增长10%。更令人瞩目的是,70年来,沧州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比重由1949年的67.1∶3.4∶29.5调整为7.5∶43.0∶49.5。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上下在党的领导下,勠力同心、披荆斩棘,共同谱写的跨越发展的壮丽诗篇,更是大家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持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掀开70年沧州发展的史册,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沧州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一穷二白,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当时,农业生产条件差,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工业只有泊头火柴厂、富利育记面粉厂、桑园蛋厂等略有规模的企业,其他基本为手工作坊式生产,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一三二”结构。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抓恢复、抓改造、抓调整、抓发展,大力发展国有和集体经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办工业,我市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也悄然间开始向工业过渡。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全市产业结构终于发生了质的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39.0∶42.3∶18.7,与1949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8.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3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0.8个百分点。由原来的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绝对优势的“一三二”格局,逐步演变为第二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二一三”格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方向;1984年,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试行经营承包制……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为我市推动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向 纵深进行、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一系列“组合拳”持续发力,在带动沧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三次产业结构也持续优化升级,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到2012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3∶52.6∶36.1,第二产业占据了地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

  新形势、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在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实施“六个一”工程,积极推动工业体系逐步向中高端迈进,锻造了一批主业突出、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产业新地标”。同时,通过加大服务业扶持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为代表的服务业,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到2018年,三次产业比重为7.5∶43.0∶49.5,与2012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新时代,沧州也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二产业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动力增强的繁荣景象,一幅“河海相济、动能强劲”的重要增长极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上接第一版)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优化营商环境。探索推行了“四段式工作法”,将项目建设分为引入、前期、建设、竣工投产四个阶段,由指定部门为客商提供全程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进“一网一门一次”审批,落实企业家直通车制度,创立“月评窗口单位,季评职能部门”的“双评”机制,利用新技术,探索“网上办事为主,自助终端为辅,实体大厅兜底”的审批新模式;同时开展基础设施“最后一米”攻坚行动,扎实推进了总投资262亿元的287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力保障水、电、路、气、讯、蒸等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全到位,确保项目“即来即落”。

  今年以来,渤海新区省重点项目占全市总数的53.8%,总投资432.9亿元,在日前全市公布的招商考核排名中,多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对全市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关键词:经济,发展责任编辑:董肖飞